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竞争力”的时候到了!

(2008-10-31 14:30:45)
标签:

杨光

中外管理

毒奶事件

杂谈

分类: 媒体评论

    当企业将“竞争力”作为运营终极目标时,就必然走向不择手段、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超越“竞争力”的时候到了!

文/杨 光

    看到事物本质,才能脱胎换骨。

    而当下刚席卷中国的“毒奶丑闻”和正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儿。

    尽管祸端在太平洋遥遥两岸,尽管两边行业天壤之别,但本质上,都是基于信息极不对称下,从业者内心无法自制的贪婪与侥幸。不论华尔街的帐房,还是土乡下的牛舍。

    此外,肇事者们还都有一个极为响亮的说辞:为了“竞争力”!

    自从1990年代初“核心竞争力”理论问世以来,全世界的企业和学界都近乎为之疯狂。企业找到了自己“玩儿命”(借用杨钢先生的比喻)的理论基础,学者找到了自己可以“连绵不绝”的长寿课题。

    不是吗?

都是“竞争力”惹的祸

    这次毒奶丑闻,背景发自10年来国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带来乳业市场的快速膨胀。在空前机遇面前,谁的圈地速度快,谁的产品供应足,谁的营销轰炸猛,谁就似乎赢得了“市场”,谁就实现了“做大做强”,谁就拥有了“竞争力”。但不幸,奶源不够,产量不足。怎么办?掺水!可不够,原奶稀了,过不了关。怎么办?加三聚氰胺!至于有没有害……大家默契不说谁知道!更况且,现在是“发展”的急所,是“竞争”的关键!如果我不干,大家也会这样干,那我的“竞争力”怎么办?——10年后,“惊涛骇浪”的乳业丑闻震动华夏。

    洋人也一样。

    这次金融危机祸起次贷,而次贷正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而其背景,也在于此前,美国银行同样饱受“竞争力”之困。自从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危机频仍,20世纪初痛定思痛美国强化了金融监管,包括严格的业务拆分,比如银行不得涉足保险等等,进而后来又将投资银行与普通银行进行拆分。这导致很多金融业务,美国银行在美联储的“捆绑”下动弹不得,但欧洲、日本银行却不受管制在美国市场大肆开展——“长此以往,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何在?”美国金融大亨们大声疾呼。这时,格林斯潘上台了,他很体恤华尔街,于是相继进行了诸多金融松绑,于是各种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得以在1990年代中后期层出不穷,以致于华尔街都没几个人能懂那究竟是什么!——10年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猝然爆发。

    同样为了“竞争力”。不论美国还是中国,不论金融还是农牧,不约而同地干出了看似毫不相干却实则一模一样的无良坏事,贻害社会。

必然短视的“竞争力”

    这时,我们当然有理由重新检讨“竞争力”。

    曾几何时,它成为和“变革”、“创新”一样在企业家、学者嘴里泛滥的词汇,而且“变革”和“创新”的目的,正是“竞争力”。于是乎,“竞争力”就似乎“不言而喻”地成了企业经营的“终极目的”。

这就出了问题,而且一出就是大问题。

    为什么?表面上看,“竞争力”理论并无不妥。但当我们进入现实时,会发现“竞争力”的背后,“不言而喻”的是“经营业绩”;而“经营业绩”的背后,又“不言而喻”的是“当前的、短期的”。不是吗?谁会谈论类似股票期权一样的、属于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力”?我们会说“可持续发展”,但不会说“可持续竞争力”。“竞争力”,在我们潜意识里,就像现金一样,现支现用。

    于是,当企业乃至行业都把“竞争力”作为无出其右的首要追求时,就必然导致企业乃至行业不择手段、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其结局,看看华尔街大亨的集体崩溃,看看乳业巨头的集体曝光,就一目了然。

不能只为“竞争力”!

    而与以上差点合流而最终泾渭的,是日本乳业的强力监管。它们也曾因为监管得力而成本居高,导致“国际竞争力”不足而蠢蠢欲动。但最终,它们自问:难道还有比保证大家的健康,更重要的吗?于是它们悬崖勒马,成就了今天最让本土消费者放心的行业(参见本刊上期“热点”)。

    因此,各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需要反思:本企业超越“竞争力”的终极追求什么?!满目疮痍之下……是时候了!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2008年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