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抄底”是时候了吗?
(2008-10-09 00:00:00)
标签:
经济财经中国企业外资庄健 |
分类: 媒体评论 |
海外“抄底”是时候了吗?
本报记者 李金玲报道
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最近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据Dealogic的统计,2006年外资在中国境内并购的金额达到了310亿美元,这几乎是上世纪末外资在中国境内进行企业并购的31倍。
当前,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应当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跟风。虽然在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海外资产会显得很“便宜”,但这不应该成为投资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甚至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者为次贷危机买单。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海外收购提供了一条思路,如果经过了良好的价格评估,证明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可以尝试收购;但另一方面,以中国企业的能力来判断,真正实施起来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困难。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尚难预料,中资机构海外并购仍须谨慎。
庄健认为,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实施大规模跨国并购方面尚属新手,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判断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相对欠缺。而且中国金融机构的成长期比较短,管理经验缺乏,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业务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存贷方面,因此,即便国内企业海外收购成功,能否管理好还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2008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示,工行看重的是战略投资而非财务投资,在这场信贷危机中,工行将捏紧自己的“口袋”,花每一分钱都会很谨慎。
品牌营销专家于清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拿西门子35亿美元并购美国UGS软件的案例来分析,中国企业要学习西门子收购企业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的做法,其补充并丰富企业产业价值链将带给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价值思路和示范效应。在中国各类企业竞相追逐国际资本以求“借船出海”曲线扩张之时,在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单纯妖魔化的外资威力和盲目实施海外并购一样无知。
于清教认为,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不是并购,也不是在哪个国家的资本靠山上寻租,而是首先强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