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偶尔到一座城市出差,遇到当地好友,总有一句话令我尴尬:清教,你的博客质量很高,敢怒敢言,我们(指媒体朋友)经常上去拿你的文章而不打招呼。每此,我惭愧地回应:说真话,也不应口无遮拦,互联网是个染缸,别想把自己的基因与隐私漂白了;不能企图靠“点”来制造出名人效应;看到好的思想,我更多地在学习与借鉴;我认识了更多有辩证思想的好朋友,我们也经常就话题撰文思辩,虽从未见一面,但我们感觉心贴得很近......
二,我不喜欢“粉丝”这个词。今天是你的“粉丝”,明天就不是了;真正的“粉丝”是思想的感染力与共鸣力。这个和做产品做企业一样,你必须有内涵,别人才为你埋单。互联网仍处于浮躁阶段,尚不理性,我不喜欢做“露僻狂”,口水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公众认可,你得有质量。这个世界总是匆忙,我们留下的与失去的一样多。
三,有网友批评我忧患与危机意识太重。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来我家做客,我告诉了你我经历的和别人经历的成功或失败,听与不听,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来欣赏你的唠叨。走与不走,犯与不犯,成与不成,与我干系真的不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如你(包括我自己)从中领略了被戳破那张窗户纸的顿悟,足矣。历史总是千回百折,历史也总是在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中轮回。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年不看电视的我竟被CCTV-10的“探索·发现”的“穿越历史的迷雾”系列打动,看到坟墓与文物的被揭开与被探索,我就明白历史的沉重与脆弱——每一个人都会化作宇宙间的尘埃。
四,我关注的朋友中有很多是从博客上认识的,我们至今在现实中交流,或者面对面。我们都在以一种责任与价值的认同互相欣赏,互相激励,探讨问题,拨开迷雾,共同成长。这是令我非常感激的。人当怀感激之心,恻隐之心,敬畏之心,我和这些朋友彼此珍惜,彼此尊重,这是很大的人生财富。
五,人生的清明在于悟。博客亦然。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去三五好友那里看看他(她)的思想轨迹。他(她)悟到的可能我没有经历或者未来可能要经历,而能以继承与包容的心态以此来解剖自己,乃人生的极大幸事。因此我愿意现身,我来过你家,我学习了,虽然没有留言,不代表我沉默,因为你的一句话感染了我,使我受益,我无话可说。
六,“我常常想知道,如能把人类历史中兴衰递变的一切得失,细列在资产负债表上,最真实和公平的观点会是什么?今日,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种种机会会引向何方?对贫富悬殊加剧的担忧,价值观的冲突带来的无奈,谁能安然无虑、处之泰然?人类能否凭仗自己的力量克服及超越自然环境的困局和疾病的痛楚?在充满分歧的世界中,个人的善意、力量和主观愿望是否足够建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及为每一个人的明天带来同样的希望?”
我非常尊敬李嘉诚先生,并视为楷模,可惜他没有博客,先生没有把他的思想及时与我们分享。我们只能从过期的文字中深入他的灵魂,只能从或许被扭曲了的传播中领悟思想的碎片,只能若干年后系统地思考先生一段时期的思想,或惊心动魄,或润物达理。从这个角度讲,先生失去了迅速复制的机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就是人生,它不可复制,也永远不可模仿。
假如先生来开博客,当今的商界将是怎样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