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想进军消费电子,欲破利润困局?

(2007-04-06 11:22:54)
分类: 财经观察
联想进军消费电子,欲破利润困局?

 

    有媒体报道,杨元庆要重新出山,而联想也要重组集团内部的业务线,成立新消费业务部。联想此举的目的就是想进军利润丰厚的消费电子市场,对此我们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于清教。 

    每日经济新闻:杨元庆的重新出山对于联想进军消费电子市场有何作用?

    于清教:杨元庆的“出山”的消息,我认为带有一定的炒作。暂且不管这些,对联想整合PC、手机、MP3等业务为消费电子至少给外界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联想在经历了收购IBM的PC业务后已经意识到整个组织架构流程梳理或者缩减的必要性。

    这里面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联想在削减组织中的减值环节,削减因组织流程而带来的组织运营庞大的成本;其二,消费电子的概念比之单纯的业务单元更有利于企业整体运营,现在已经进入消费电子时代;三是,从联想的最高层入手,有利于推动这场变革。

    还有一个来自市场的问题是,联想的营收及利润面临瓶颈的突破,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3G和3C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联想需要面对国内巨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潜力。

    每日经济新闻:联想希望复制到全世界的模式,成功的希望是多少?

    于清教:对于模式的复制,我是这样看的。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天和明天的成功,在一个局部市场的成功并不代表全局市场的成功。但联想通过这几年的国际化市场征战,它已经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中国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不能一视同仁的,所以我提醒联想两点:一是控制风险;二是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发言权。但无论如何,仍谨慎看多联想的未来发展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如何看待联想收购IBM以来的成果?

    于清教:2006年5月的联想美国政府采购门事件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在联想、TCL、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市场、资金与技术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贸易规则风险,不公平竞争及森严的贸易壁垒依旧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制约。当企业利益上升到国家利益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更看重的则是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WTO规则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为限制别人而订的游戏规则罢了。至于某些人口中的“中国威胁论”,更是他们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整个中国采取限制、抑制的噱头或借口而已。

    中国企业必须要明白的是,一,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与市场潜在威胁等风险,增加危机防范和控制能力,不能为了加快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去牺牲长远利益而过度商业妥协;

    二是作为中国的旗帜性企业,联想应该带头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自强不息,自我加压,与众多中国企业一道卧薪尝胆,强壮自己,群体性地为壮大中国企业实力而做好“跑马拉松赛”长期的较量准备;

    第三,在并购或者重组以及市场交易中,应该据理力争,严正交涉,敢于去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并依照国际通行法律采取相关措施。

    联想收购IBM的PC最大的一个成果,我想是联想真正下了国际市场的“海”,明白了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市场运营、风险管理、产品研发等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每日经济新闻:联想现在的模式是否适应其成为一个国际公司?

    于清教:一个企业的模式是否适应国际竞争,只有市场可以评判。你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你的模式就是对的。是对的,但仍需要创新,否则就是阻碍今后发展的绊脚石。

    一个国际化的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模式,更重要的在于价值观。在组织流程,文化愿景、企业使命、国际化人才、独特的渠道优势等多方面。

    世界是平的,更是三角形的,无论是联想,还是其它公司,永远离不开与你的合作伙伴、你的顾客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际化公司,更需要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布局,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战略,以及国际化的产品和技术。联想未来要走的路还非常漫长。

    从三洋最近的坠落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那就是危机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性影响,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声誉,那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最后联想表示,杨元庆亲自领导消费部门只是暂时的,所以继任者会是谁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联想一定要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消费类电子公司选择人才,才能消除投资者,以及市场对于联想消费部门的疑虑。期待联想一路走好。

                                   200745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