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界旅痕 |
“中国的慈善事业存在着必须正视的内在缺陷:一是缺乏理论基础,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性质模糊不清;二是法制滞后,不仅缺乏完备的法律规范,而且现行法规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相当的限制,如要求有主管部门就明显不利于慈善机构的成立;三是慈善组织未能步入正常轨道;资源动员能力非常有限,这一事实决定了慈善事业虽然有着日益雄厚的潜在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增加、富人增加等)却仍然缺乏财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
“我曾经看过一部让我为之感动的电影,叫做《把爱传出去》。讲的是一个美国小男孩帮助了一个流浪汉,不要他的感谢,只要他许下诺言去帮助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流浪汉照做了,并让被帮助的人又许下这个诺言,如此连绵不绝。最后这个社会为之感动,这个小男孩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明星。他的梦想就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帮助别人,那么每个人就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个世界将会多美好。”——“嫣然天使基金会”发起人、著名演员李亚鹏
“富人使用剩余财富的方式有三种:传给家族和子孙;死后捐给公益事业;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就做出安排,用于造福社会公众的事业。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基金会创始人、全球著名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
“我有机会走访了世界各地。我吃惊地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儿童得不到在我们美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如疫苗、营养食品和干净的水等。回来后,我进行了仔细的思索和研究。我发现,如果我们能提供疫苗或食品等,实际上我们就能以很低的花费每年拯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我觉得这事很紧急,不愿等到我老了以后再来做慈善工作,所以就决定成立这个慈善基金会。”——“比尔—梅琳达基金会”创始人 比尔·盖茨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善总是和‘救助’、‘接济’这样让人心情沉重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对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的上海来说,这种观念已经相对滞后。我们希望倡导更接近国际通行做法的快乐慈善和消费慈善,让人们在更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慈善事业。”——上海慈善基金会新闻发言人马仲器
“慈善的价值观,将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价值观。有一天,人们将在追求波西米亚风格之后,追求奢华的品牌之后,发现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够真正做到人性上的‘高人一等’。”——“BAZAAR明星慈善夜”策划人、《时尚芭莎》杂志执行出版人 苏芒
http://env.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3/19/F200703191437147938538225.jpg |
一开端的成员只有三十几位,名称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多了“克难”两个字,当初真的很克难,是从“竹筒岁月”的五毛钱草创。当时也有会员反应──怎么这么麻烦、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钱?我一个月缴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钱有何差别呢?我说:“我要大家每天发一分好念、一分爱心,有好念善行才会有福。”是的,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里,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要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是救助别人,其实,这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
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缘说就是种福。那么“慧”呢?佛家所谓“福慧双修”,在慈济又是怎样衔接?如何理解?慧是什么呢?慧是平等,知道佛与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济来说,我把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当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萨,是因为有苦难的众生,启发了菩萨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医师也要有病人才能名成、利收啊!怎能不感谢病人呢?
我常告诉委员们,富有爱心的人要感谢穷人的贫苦,因为他们贫苦,才有机缘让大家当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济自然是个福慧双修的志业。
从录像带上看到慈济人去越南义诊的画面,不禁要问:“难道他们的一生,注定要这么吃苦吗?”今生过着极困苦的生活,与过去生的作为不无关系,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缘如影随形,若非业力牵引,怎会生在那么穷困的国度、过着几乎没有生机的日子?
有人认为:他们既然是“带业”而来,为何要去帮助他们呢?其实,任何人来到娑婆世界,谁不是带业而来?但佛陀本着大慈悲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来人间。众生在过去生中因无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种如是因,如今在果报中受尽苦难。
此时,若多用一点心去引导他们,将他们过去偏差的习性,调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后他们还是可以发挥做人的良能,既种下一分善因,将来就有得救的机会。
我们发悲悯心布施钱财或给予无畏施,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动作,效用却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脚麻,我们伸手扶他站稳、不令跌倒,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惊惧中,我们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这也能给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爱心,也教他们对别人付出,这就是在散播爱的种子、广结好缘,如此就能转恶缘为福缘。
佛陀曾说:“一切之法,以施慈为乐。”意思是:法门无量,但是要想得到快乐、欢喜,唯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布施“慈”。能时时以慈处事、以悲付出,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佛陀又说,如果能抱持欢喜心布施,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命、色、安、力、辩。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欢喜地扶助,让病人解脱病苦,得到内心的安稳,如此布施之人可以得长命,也就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色。不论是帮助贫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时,如果能用温柔善顺的脸色,面带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抚,就能得到容颜端正、人见欢喜的回报。
第三是安。若能用欢喜心去布施,则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都是和乐的顺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无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发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没有人能胜过你的力量。
第五是辩。用欢喜心去布施的那分感受、欢喜,能使自己增长智慧,自然得到辩才无碍。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启发悲悯心而付出;付出之后而能心存欢喜,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