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Joel Greenblatt 的神奇公式
(2011-10-28 23:43:45)
标签:
转载 |
分类: 神奇公式模拟盘 |
十七年来,持有一个大约由30家高资本报酬率与高盈余报酬率搭配的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每年大约可以得到30.8%的报酬率。
这十七年里,股市每年的的平均报酬率大约为12.3%。
神奇公式首先针对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交易的3500家大公司(剔除了若干金融股与公用事业股),然后根据这些公司的资本报酬率排名,排名从1到3500名。
这个公式紧接着根据相同的程序,利用盈余报酬率为3500名公司排名,盈余报酬率最高的公司排名第一,最低的排名第3500名。
最后,神奇公式只是把两个排名相加起来,不是寻找资本报酬率最高或盈余报酬率最高的公司,而是寻找把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表现最好的公司。
合并排名最高的公司,就是两种因素排名加总最小的公司。
下表为由大约30名排名最高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与市场指数及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7年的报酬率比较:
年份 |
神奇公式 |
市场指数 |
标准普尔500 |
1988 |
27.10% |
24.80% |
16.60% |
1989 |
44.60% |
18.00% |
31.70% |
1990 |
1.70% |
-16.10% |
-3.10% |
1991 |
70.60% |
45.60% |
30.50% |
1992 |
32.40% |
11.40% |
7.60% |
1993 |
17.20% |
15.90% |
10.10% |
1994 |
22.00% |
-4.50% |
1.30% |
1995 |
34.00% |
29.10% |
37.60% |
1996 |
17.30% |
14.90% |
23.00% |
1997 |
40.40% |
16.80% |
33.40% |
1998 |
25.50% |
-2.00% |
28.60% |
1999 |
53.00% |
36.10% |
21.00% |
2000 |
7.90% |
-16.80% |
-9.10% |
2001 |
69.60% |
11.50% |
-11.90% |
2002 |
-4.00% |
24.20% |
-22.10% |
2003 |
79.90% |
68.80% |
28.70% |
2004 |
19.30% |
17.80% |
10.90% |
|
30.80% |
12.30% |
12.40% |
如果进一步计算,我们把范围缩小到1000大公司,也就是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拥有一个由神奇公式选出的3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可以创造22.9%的年报酬率。这段时间内,这种股票市场指数年报酬率为11.7%,标准普尔500指数年报酬率为12.4%。神奇公式几乎也是市场指数年报酬率的2倍!
如果17年里,我们每个月都这样排名一次,结果如何?如果我们持有期为一年,再计算投资报酬率,会有什么结果?请见下表:
组别 |
年报酬率 |
1 |
17.90% |
2 |
15.60% |
3 |
14.80% |
4 |
14.20% |
5 |
14.10% |
6 |
12.70% |
7 |
11.30% |
8 |
10.10% |
9 |
5.20% |
10 |
2.50% |
但是…
长期而言,公司的价值会变成市场先生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神奇公式不挑选个股,而是同时挑选很多只股票。先看看整个股票投资组合,就会发现利用去年的盈余经常是估计未来盈余的好指标――当然,个别公司可能不是这样,但一般而言,去年的盈余经常是估计未来正常盈余很好的指标。
神奇公式使用方法:
1.利用资产报酬率作为筛选标准时,最低的资产报酬率(ROA)要订为25%。
2.从选出的高资本报酬率股票中,再用最低PE筛选。
3.剔除所有公用事业与金融股。剔除所有外国企业。
4.如果一只股票的PE很低,例如低到5以下,可能表示前一年或所用的资料有些特别。你可能希望把这些股票剔除掉,也可能希望剔除上周才公布盈余的公司,这样应该有助于尽量减少错误或不合适宜的资料。
5.列出公司名单后,买5至7名排名最好的公司。一开始时,只投入你第一年准备投资资金的20%~30%。
6.每隔两、三月,重复第5步一次,到你把准备投资的资金全部投入为止。九至十个月后,你应该拥有一个由20至3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
7.持有一年后,卖掉股票,把卖股所得和任何额外的投资资金,购买由神奇公式新选出的同样多家公司,以取代卖掉的公司(参考第5步)。
8.持续这种过程很多年。请记住,不管结果如何,你必须决心继续这样做三到五年,否则的话,你非常可能在神奇公式发挥功效前就放弃!
1.
2.
计算盈余报酬率时,是把税前息前营业利润(税前息前盈余)除以企业价值(股东权益总市值加有息债务净额)所得到的比率。我们不用PE或E/P,原因有好几个。盈余报酬率背后的基本观念很简单,只是要判定企业的盈余中,有多少跟企业的采购价格有关。这样当我们比较盈余报酬率时,就可以把不同的公司,放在立足点平等的不同债务与税率水准上。PE或E/P会受到债务与税率水准的严重影响,税前息前盈余与企业价值之比比却不受影响。(Adapted
from <<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