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张居正》阅读记录

标签:
杂谈书评文化 |
分类: 其他文章 |
正月初四,三天年过完了,整理一篇读书笔记。
这件事的缘起是学校图书馆搞的一个阅读活动。
上次是去年暑假,阅读打卡100天,最后得了一个玻璃杯。我嫌学校太小气,也不想为了排名刷积分,所以本来不打算再参加,但这次只要21天,挺简单,而且我们学院好像没有其他人参加(全校上千名教职工,只有50人参加,现在读书的氛围和几十年前真不一样了),所以我决定再打一次卡,并且选了这套书,我不打算每天摘录不同的书,那不是真读真写。
因为是21天阅读打卡,所以以下读书笔记也是片断似的。
1、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湖北荆州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张居正精通经史,学识渊博,得到穆宗朱载垕赏识。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有四卷本,却并不是从张居正出生、求学、入仕一点点写起,开篇就是隆庆六年朱载垕jia 崩前几个月,召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觐见。这时的张居正已是四十多岁,后面只活了十年,作者是如何写了四本书的呢?
2、《张居正》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全书共129回,摘录几个章节标题,大家自己评判,我个人认为好像《三言二拍》的水平。
第一回 病皇帝早朝生妄症 美贵妃衔恨说娈童
第二回 述病情太医藏隐曲 定总督首辅出奇招
第三回 主事钻营买通名妓 管家索贿说动昏官
3、《张居正》第一部《木兰歌》共二十六回,写的是隆庆六年朱载垕去世前后的事情。当时匪患猖獗,国库亏空,朱载垕纵欲过度而jia 崩,太子朱翊钧即位(即万历皇帝),次辅张居正为辅政大臣之一。在李太后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下,他“拱下”高拱成为新的内阁首辅。(冯保是李太后的亲信,小皇帝的大伴,他进谗言让李太后与高拱生了嫌隙,并推荐张居正取而代之。)
4、《木兰歌》(第十六回)摘录
已经日上三竿。白炽的阳光照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淡紫色的光芒。节令已到仲夏,广袤的华北平原已是暑气蒸人,可是乾清宫里,依旧凉风习习,清爽宜人。比之几天前,乾清宫已是焕然一新,许多陈设都已更新,……这些变化皆因乾清宫又有了它的新主人——明朝的第十四代皇帝朱翊钧。
大明王朝276年,一般认为是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朱翊钧是第13个,熊召政书中写第14代皇帝,不知出处是什么?
5、书中引用了张居正的几首诗作,例如这一首,几次提到,还用纱笼罩上甚为珍贵:
万历新政的张居正,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或者和同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相比,诗文水平颇有差距啊。
6、第二部《水龙吟》共三十六回,讲述张居正上台后,因太仓银告罄,只好以胡椒苏木折官员薪俸,一时朝议汹汹,王侯勋戚激烈反对,底层官员童立本穷困无着而自尽,张居正甫一上台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举步维艰之际,在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他开始大力推行新政,重振朝纲,并开展大规模京察。
这里作者也把一些野史写进了小说,如28岁的李太后对48岁的张居正暗生情愫。而主人公的感情线也在这一部开始出现:他和18岁的色艺双绝的歌女玉娘。
7、张居正改革了官员的管理方式,如京察和考成法,与今天德能勤绩的年终考核表、年终业绩统计表、三年聘期考核颇为相似,可见中国官僚体系有着悠久和相对成熟的管理方式。
张居正并不赏识海瑞,“宁为循吏,不做清流”是张居正的处世之道也是他的用人之道,他认为清流派虽然行为端正,忠君爱民,可这些人往往沽名钧誉,做事不肯变通,虽然有清官的美誉却做不成几件实事。循吏做事不拘形势不拘小节,力求把事情做成。所以他要能做事的,而不要一味讲原则的。
摘录1: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钦定百官依职掌权力划分,共有九大衙门,九小衙门。九大衙门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加上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九小衙门依次是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翰林院、国子监、尚宝司和苑马寺。九大衙门的掌印者,习惯上称为大九卿。九小衙门的主管,俗称小九卿。这十八衙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所谓内阁首辅,自孝宗时代起,实际上就是代表皇上,通过这十八个衙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任何首辅上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整顿这十八个衙门,物色堂官人选,张居正也不例外。不过,他不同于其他首辅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把这些衙门的堂官尽数换成自己的亲信,而是希望这些衙门能真正做到各尽其责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因此上任之初,他就表明“不以己之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据才能推荐部院人选”,尽管他这么表态,但却没有几个人相信他真的会如此去做。张居正久居内阁,对官场的种种龌龊心态早就了然于胸。多年来京城官场中就流传着四句顺口溜:“大九卿有大九九,小九卿有小九九,十八衙门朝南开,堂官跟着首辅走。”短短二十八字可谓绝妙地道出了官场痼疾。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之初,就曾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如果天遂人愿登上首辅之位,就一定要根除这种积弊。所有大臣忠忱于皇上,听命于政府,本是臣道职守无可厚非,但不能容忍的是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样势必会造成结党营私,怙权售利的混乱局面。长此下去,不仅仅皇上的威福只是一句空话,就是天下黎民百姓举头祈盼的国家昌隆的盛世也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摘录2: 关于京察
张居正说:如何刷新吏治,仆已深思多年,主要在于治三个字,一曰贪,二曰散,三曰懈。贪为万恶之源。第二是散,京城十八大衙门,全国那么多府郡州县,都是政令不一各行其是。六部咨文下发各地,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没有人认真督办,也没有人去贯彻执行。第三是懈,百官忙于应酬,忙于攀龙附凤,忙于拉帮结派,忙于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忙于吟诗作画寻花问柳,惟一不忙的,就是自己主持的政务。此一懈字,实乃将我大明天下一统江山,变成了锦被掩盖下的一盘散沙。贪、散、懈,可以视为官场三蠹,这次京察,就冲着这三个字而来。
——这京察,大约相当于今天德能勤绩的年终考核。
摘录3:
京官们揽镜自照,无不有危机之感。出于防卫需要,那些自认为在京察中过不了关的官员,便主动向王希烈靠拢,利用童立本之死大做文章,攻击这是“苛政”。如此做法在官场上也有一说,叫“反制”。知道你要整治我,我便抢在你下手之前,先抓住你的问题大做文章,务求痛快淋漓大白天下。这时候如果你再利用手中大权对攻击者弹劾罢免,势必引起公愤。当事者投鼠忌器往往作罢。一般情况下,这种“反制”的斗争策略,大都会收到功效。
摘录4:关于考成法
为了解决积弊多年的文恬武嬉政务懈怠现象,他首创“考成法”约束官员。这个“考成法”的内容是:凡皇帝谕旨交办,内阁日常公务以及各衙门执掌之事,必须专人负责,限期完成。所做每一件事,其完成情况都要记录在册,以备查验核实。今后,所有官员的升迁去留、奖励或罢黜,都凭这本“考功簿”的档录作为依据。——VS 年终业绩统计表
摘录5:
关于惩治贪官,应是朝廷长久坚持的国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你揪出了一个(吃空额的)蒋二旺,他只是一只蚊子,隐藏在十八衙门里的贪官,却是一群老虎。蚊子可以一群一群地打,而老虎却只能一只一只地逮。杀鸡吓猴,敲山震虎,依目前的情势,也只能如此去做了。
摘录6:张居正谈海瑞
苏州膏腴之地,在他手上,竟然经济萧条,赋税骤减。还有,官员出行,有规定的扈从仪仗,这本是纲纪所定,官家的体面。海大人也嫌这个劳民伤财,一律撤去,出门只骑一头驴子,带一个差人,弄得同僚与之结怨生恨。论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无懈可击。论做官,他却不懂变通之道,更不懂“水至清则无鱼”这一浅白之理。做官与做人不同,做人讲操守气节,做官首先是如何报效朝廷,造福于民。野有俄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你顿顿珍馐满席,民间丰衣足食,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万民拥戴的青天大老爷。
摘录7:
当官有多种当法,有的人冲虚淡泊,谦谦有礼,遇事三省其身。虽不肯与邪恶沆瀣一气,却也不敢革故鼎新,勇闯新局。此种人是清流,眼中的第一要务是个人名器,其次才是朝廷社稷。有的人大醇小疵,这样那样的毛病,让人一揪一个准,但他心存朝廷,做事不畏权贵,不避祸咎,不阿谀奉上,不伪饰欺君,这样的官员,是循吏。(第四部《火凤凰》)
8、龙年,摘录一段《张居正》谈龙生九子:
圣上所问:龙生九子都有何名?臣张居正恭谨具答如下: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通巡警。
龙生九子,虽不成龙。然各有所好,各尽所能。诚难能可贵,都是人间万物守护神也。
9、第三部《金缕曲》共二十八回,围绕龙袍造价、子粒田征税、棉衣事件、夺情风波而展开,讲述张居正用铁腕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史称“万历新政”。他在整治官场(考成法)的同时,又开始整顿财政,改革赋税(子粒田征税、清丈田亩等),明帝国开始扭转颓势,走向中兴,然而在这关键时期,张居正突遇父丧,他选择夺情,受到政界和士林的激烈反对。
著名的“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的首创,提出这一财政税收设想的是嘉靖九年的内阁大学士桂萼。但是这一争论了半个世纪的赋税改革(由实物纳赋改为银钱交税),因张居正的强制推行,最终成为万历王朝的正式制度,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两三千年的实物田赋,也从此永久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录: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一州一县的所有田赋、徭役以及各种杂差和贡纳,统统并为一条,折成银两交纳,并官收官解。此前,农民交缴田赋,均是谷麦实物,按田亩所摊的徭役,也必须由种田人亲自出差。所以,以至缴赋之日,粮船粮车不绝于道途,各地官仓满溢为患,由乡及县,由县及府,由府解运各地廒仓,其间不知要耗去多少运力差役,又不知因沿途损耗,层层盘剥,粮户平白增加多少负担!实行“一条鞭”法之后,一改历朝历代实物纳赋为银钱交税,既便于民众又利于朝廷,这实乃是划时代的改革之举。
10、关于守制还是夺情:在封建社会,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回乡守制三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就是从曾国藩回乡奔丧写起。而张居正为官十几年不曾回荆州看望父母,在父亲去世后又不肯去官守制,要继续做首辅,这在读书人眼里自然是大不孝,要据“礼”力争,甚至以死抗争。
而张居正认为:我如果走了,改革大业怎么办?我要继续当老大,不是贪恋权位,我是怕退下来了你们搞不好,所以我不顾骂名,不顾纲常伦理,这些人以为我是贪恋权位,完全是小人之心,“这些人打着维护朝廷纲常的旗号,实际上是弃天下苍生而不顾。”(普京也是这样想的。)张居正不仅夺情(即继续在任),还对那些反对他夺情的官员们打击报复,例如他原本赏识的宋仪望,被开缺回籍。“去年他老父去世,按朝廷规矩本应回家守制,他不守制也罢,还把反对他守制的人,使用最严酷的廷杖大刑予以镇压。从这一点看,他为了固守首辅威权,不惜与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为敌。”
张居正夺情之争,是史书中有记载的万历年大事之一。而且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于2002年,所以也并非有什么隐喻。只能说阳光之下无新事,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
摘录1:
皇朝官员的丁忧守制制度,施行两百多年从不曾更易。官员一得到家中讣告,循例都要立即向皇上写本子乞求回家守制三年。皇上也会立即批复,着吏部办妥该官员开缺回籍事宜。如果皇上不允,则称为夺情,除了战乱,这种事情极少发生。可是,张居正已得到讣告四天,却还没有上本申请赛制。今天邸报上刊载的张居正两道谢疏,也无半点丁忧之意。
……如果首辅违反守制条例,对于以孝治天下的皇朝来说,无异于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为皇朝两百多年来,虽偶尔有夺情事例发生,但没有一个首辅这样做过。通过这几天发生的情况判断,张居正根本没有回家守制的打算。为贪恋位,竟置孝道而不顾。因此这些讲规则的官员们宁可冒着得罪张居正,触怒皇上的危险上本请求首辅大人回荆州丁忧去。
摘录2:
“自夺情之后,首辅是有一些变化,主要是用人上。过去,凡被他罢黜的官员,不是庸劣无能,就是贪墨怀私,没有一个是处理错了的。现在却不同,除了赃官庸官照撤不误外,一些与他政见稍有不合的正直官员,也被他寻隙开除,这是被撤的官。再说被他荐升的官员,过去凡经他手提拔的,都是敢作敢为,一心为苍生社稷着想的干臣循吏。现在却不尽然,干臣循吏固然仍能得到提升,但一些溜须拍马看菜下饭的官油子,也能得到重用。”
“首辅毕竟也是人哪,”李顺苦笑道,“一家之主做父亲的,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依头顺脑,何况偌大一个朝廷。”
“依头顺脑倒不要紧,怕就怕那些扯白吊谎的小花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问题是,这种人在官场大行其道。”
“首辅对这种人一贯深恶痛绝,不知为何,他如今有些分辨不清。”
金学曾嘴上虽然这么问,但他心底清楚首辅的变化之因:经过长达九年的惨淡经营,首辅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局,满朝文武中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构成威胁。威权到了极致,往往放松警惕:行事做人就不会像当初那样缜密,《易经·乾卦》中爻辞所言“亢龙有悔”.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11、摘录:《金缕曲》第十四回关于荆州的介绍
江陵城坐落在江汉平原的腹心,荆江边上。据南朝刘宋时代盛宏之先生所著的《荆州记》所载,江陵城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楚国当年的国都纪南城,距现在这座江陵城不过二十余里。
从那以后,历代王朝在这里或建都立国,或封王置府,江陵城因此成了天下名城。它东连吴会,南极潇湘,北据汉沔,西通巴蜀,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天下分为十三州而治,其中就有一个荆州,府治设在江陵,因此江陵城又叫荆州城,一城二名,沿袭至今。历经汉唐,江陵城已成了长江中游最大的政治经济中心。与长安、洛阳、开封、益州、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大同等并列为中国十大商业都会。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这荆州城汉唐时的规模在扬州之上,成为中国南方湖广地面上第一大都邑。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荆州城的规模虽然比盛唐时期要小一些,常住人口仍有十几万。须知那时江南第一繁华地的留都南京,常住人口也不过二十万左右。
——难怪荆州比我老家孝感地区更发达一点,原来是有家底的。
在国家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张居正的声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从朝廷到民间,从江南到漠北.只要一提到张居正的名字,人们莫不肃然起敬。纵然是村夫野老.也都知道当今圣上万历皇帝对他的师相张居正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自大明开国以来,没有哪一位首辅,能够像张居正这样真正握有重整社稷扭转乾坤的摄政大权。皇上给予他的荣誉和地位,使他达到了人臣之极。”
但随着万历帝逐渐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越来越强的权力掌控欲,不再习惯于听任张居正(及李太后、冯保)铁三角的钳制,加之后来发生的“废帝风波”,内心与师相张居正产生隔阂,最终在张居正死后大举实施清算,所有与张居正有关的人无不下场悲惨,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砰然倒塌。
摘录:
康立乾惨淡地一笑,言道,“首辅的确没有索贿,首辅的随从,也没有任何人向卑职要钱。但官场上多年的积痼,凡上峰过境,除了好吃好喝,还得奉送盘缠。老百姓说得好,天底下没有不吃鱼的猫,也没有不爱钱的官。首辅清廉不爱钱,早已名声在外。但卑职见过不少的高官大僚,口喊廉正而心存贪墨。白天在衙门里廉正,夜里在家中纳贿不误。你若按廉正的声名对他,真的白水当酒萝卜当荤,他表面上赞扬你,内心里却把你恨得要死。卑职以为首辅也是这样的人,故按惯例,给你的随从奉送茶水钱。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高官大僚身边之人,一个个架起膀子自称是圣是贤,说穿了,还不是狐假虎威?你看不顺眼,却又不敢得罪。一个县令,欲为一县百姓谋福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可得罪上峰:一旦得罪,给你这个县令穿小鞋,坐冷板凳,这还是小事,最怕的是给你所辖之县加派额外税粮与徭役。这样一来,合境百姓就苦不堪言?因此,凡有上峰过境,咱们地方官吏,无不像供菩萨一般诚惶诚恐小心侍候。首辅大人,你以为卑职愿意这样做么?这实在是出于无奈啊!”
13、张居正的结局:万历十年(1582年)58岁的张居正病死。书中的意思是宠幸下臣所送的两位胡姬,采阴补阳,并因此服药而死。不到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否定张居正改革,尽数撤换其任用之干臣,剥夺张居正的封号官阶,籍没家产,甚至还要掘墓鞭尸。“荆州知府揣测上意,将张家老少百十口人全部赶出张大学士府,羁押在张家老屋之中,并钉死大门。钦差赶到之前,因为六天六夜没有水粮,生生饿死、渴死张家十七人,其中有三个婴儿,一个是张居正的孙儿,两个是他的孙女。”后面还有张居正的长子不堪折磨羞辱,在监牢里悬梁自尽。张居正生前盛荣,死后悲惨,一代名臣,落得如此结局。
作者熊召政虽然借太监张鲸之口,说出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情非常微妙:即敬重又憎恨,既依赖又忌惮。但似乎也不至于恨到掘墓鞭尸啊?后世的史学家们对此多有研究,但也无法说清万历对尽心辅佐和培养他十年的师相为何如此绝情?
摘录:
张鲸听出皇上的话中含有几分幸灾乐祸,他揣摩皇上对张居正的感情非常微妙:即敬重又憎恨,既依赖又忌惮。……尽管张居正严守臣道.对他礼敬有加,但他在张居正面前,总是小心谨慎,像一个生怕做错事情的小媳妇。处理朝政,他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但每签发一道圣旨,他又怅然若失——皆因张居正的票拟,他不敢擅改一字……如今,这位宵衣旰食不苟言笑的宰揆,眼看就要油干灯灭撒手而去,皇上在悲痛之余,有几分幸灾乐祸也是情理中事。
(这段“摘录”说有敏感词,单列出来发一篇,却又没有问题。我读了又读,实在看不出一段讲明史的文字,有啥犯忌讳的?难道又想如吴晗的《海瑞罢官》一样,再搞出一个文字狱?)
14、不知道是我的记忆力,还是作者的写作功力,看了四本,我脑海中张居正的形象仍然模糊,作者努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仍然不够鲜明,有些人设甚至前后无法衔接。例如张居正一直律己律下极严,奔丧时却排场极大,并接受地方官员赠送的“豪车”和美女,这个转变太突兀。而后面更是因为御女而死,虽然书中有几句采阴补阳之说,但仍然无法和作者辛苦塑造的张居正的严正形象匹配在一起。再例如邵大侠,他和高拱原本不相识,为何一心为高拱谋划而把张居正当敌人?他把高拱扶上位之后,不求名不求利飘然远离京城,在张居正时期却大肆敛财,甚至通过玉娘找张居正批条子。在劣质棉衣冻死士兵酿成大祸后,又宁愿发放家仆,散尽钱财,并慷慨以死抵罪,这里写的像英雄就义一般。这个邵大侠在洒脱和贪财之间反复横跳,人物行动无法逻辑自洽。
此外,有些片段与主题无涉,拉拉杂杂写半天,作者或许以为这样可以展示万历年社会生活的全景,读者却觉得有凑字数之嫌。书中关于官场的一些描写,今天仍有一定相似性,但整本书也就闲看看而已。此书虽然200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也没有细品、再读或购买收藏的必要,这也是我从图书馆借书的原因。
摘录:《火凤凰》第三回 地方官员给张居正送的大轿和美女
这乘轿比之普通轿要大好几倍,就是他现在坐的十六人抬大轿,与它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轿四周的锦栏,雕有百鸟百花图案,一喙一羽一枝一叶,莫不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轿顶用灿若金线的细篾丝密密编织而成,外面再罩以防水的明黄油绢,轿顶飞卷如曲面屋顶,四角牙檐峭拔,各踞有一只金凤展翅欲飞。顶檐之下是一圈高约一尺的垂幔,亦由华丽的黄缎制成,和风之下,幔上缀饰的猩红丝绦微微摆动,如丝弦上拂动的纤纤玉手,令人遐思陡生。垂幔半掩之中,是白绢轻敷的花格明窗,两边各有四扇,惊艳的窗花,却是远近闻名的当地艺人的剪纸.
看罢这乘轿子的外观.张居正觉得它器宇轩昂华贵脱俗。接着,钱普又请他进轿察看.当他踩着雕花轿凳上到轿子里头,轿屋的一应规制陈设更让他惊讶。这轿屋一进两间,外间摆有书案,案上有纸笔墨砚.案几两旁,各站有一名十五六岁的水灵灵的妙龄少女,里间较小,仅搁一张末,权作倦卧的薰香兰室。顶上都是别具匠心的彩绘.睁下铺的是加厚的猩红地毯,踩上去柔柔软软没有一点声音。
15、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王朝最后一个富庶强盛的时代随着张居正的逝去开始急转直下,万历中兴也随着皇帝朱翊钧的怠政被渐渐消磨。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列一章《世间已无张居正》,黄仁宇评价道: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10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10年。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见充实。这些超出预计的成就,自不能不归功于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16、识字卡:
貂珰,貂尾和金、银璫,古代侍中、常侍的冠饰;借指宦官。
宅揆:总领国政。出处:《尚书·舜典》:“使宅百揆。”孔传:“使居百揆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