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浪屏蔽的“三读《白鹿原》”(2020.7.24)
(2023-08-24 13:46:43)
标签:
书评杂谈文化 |
分类: 其他文章 |
陈忠实的《白鹿原》初版于1993年,那时我二十岁,正是“晦淫晦盗”的年龄——“晦”,而不是“诲”——我惊慌失措地认为这是一本黄书!我谴责了作者,谴责了买书的室友老李,谴责了世风日下居然流行这种书。我应该没有继续读下去,但始终记得小说开头部分,男人的那个东西生有倒钩,心里诧异那是什么样子的?
十几年后再读《白鹿原》,我已婚,并且看过《废都》,所以对《白鹿原》不再批判,只是仍然不喜欢这种太多且直白的性描写,对于其中的人物和曲折故事,大约也只是一声叹息。
而今三读,有了一些感触,但已没有了可以交流读后感的人。我们总是错位着。
1、书中多次描写白嘉轩的生活以及他和长工鹿三的相处。白嘉轩也做农活,平日的吃食也很简单,而且是和鹿三一桌吃饭,并无分别。他把鹿三当家庭成员看待,“你三伯是咱家中的一口人”。地主和长工之间温情脉脉的兄弟关系?小说还多次写到白姓鹿姓的祖上怎样辛辛苦苦攒下铜子,挣到家业。那么阶级压迫和阶级仇恨在哪里?——虽然在上一篇我写过,在秦晖的《走出帝制》里写到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和阶级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也从来不是农民起义(民变)的主要原因。然而我这个年纪的人,大多记得著名的语文课文《夜半鸡叫》和著名的美术作品《收租院》。
2、书中三位年轻女子的死令人感慨。田小娥淫荡堕落,被公爹鹿三杀死。她是死有余辜吗?不,她活得真实,作者也写得生动。而且我敢大胆揣测,在这本书中,很多读者最喜欢有关田小娥的情节。所以王全安拍的电影《白鹿原》据说号称《田小娥传》,他迎合了观众想看“荡妇”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背后,是人性中那些“隐秘的角落”。
我认为最可怜的是冷家大闺女——鹿子霖大儿媳的死亡。她做错了什么?却被包办婚姻埋葬了一生,在守活寡的日子里因为性的饥渴而崩溃,到死反没落下一个好名声。同样是人性,田小娥大胆,鹿子霖的大儿媳隐忍,而白灵基本上没啥人性,她表现的是“革命性”。
里面寓意最深的是白灵的死。她最先入的国民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看到国民党肆意抓捕共产党员并投入枯井中活埋。白灵愤慨国民党的残暴,决定加入共产党,结果却在根据地的清党和肃反中被共产党活埋。(小说中,毕业于黄埔军校,打游击并创建南梁根据地的廖军长,在肃反中被关押,其原型正是刘志丹。小说中廖军长的三十六军,就是刘志丹的第二十六军。)
3、白灵最后的归宿“南梁根据地”,位于甘肃庆阳,是当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我以前一直以为刘志丹创建的这个根据地在陕北,其实陕甘边和陕北是两个不同的根据地。为此,我仔细查阅了刘志丹的生平,查看了甘肃庆阳的地图,南梁、照金、吴起的距离,担心被嘲笑不学无术,还认真阅读了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一篇论文“关于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关系”,感觉这篇文章没有写清楚,理不出条理和时间轴。再百度,居然有延安大学某教授的国家社科项目《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史研究》,这个应该很详细,不过这样的专著我就懒得读了。
不仅如此,我还百度了关中、关中学派、牛兆濂(关学大儒,小说“朱先生”的原型),百度了黄土高原的塬、梁、峁,看它们各是怎样的地形。看小说,我也是认真的!
5、在网上看了一下评论,很多读者说最不喜欢的人物是鹿兆鹏和白灵。不知道这说明了人物塑造的失败还是我党的悲哀。后面不能再说,打住。
这首著名的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读《白鹿原》,少年时看到的是淫,壮年时看到的是故事,如今看到的是历史。如今我“鬓已星星也”,应是世事皆在眼里,又尽在默默无语中,而我却写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