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与朗润》辨误

(2009-04-17 12:07:17)
标签:

《清华与朗润》

辨误

文化

分类: 读书小札(原创)

        《清华与朗润》辨误

                              

                                 许贵文

 

    读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小窗自纪》,[明]吴从先著  李安纲  赵晓鹏述论 第063条《清华与朗润》,发现此条原文和述论都存在明显讹误,现移录如下:

 

    063清华与朗润
文何为声色俱清?
曰: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何为神情俱彻?
曰: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述论]
文章为什么会声音和本色都清丽呢?就因为再清丽的松间长风和水上的明月,也比不上它的清丽和华贵。
文章为什么会精神和感情都明彻呢?就因为再明彻的仙境甘露和明亮的宝珠,也比不上它的明朗和润泽。
文章是人类最美妙的产物,它来自于最精美的语言,纺织成了最美丽的颜色,演唱出了最优秀的音乐。
它可以表现我们自己最细微的感情,能够拨动我们千百万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心旌摇荡,仿佛身临其境,犹如亲眼目睹,亲耳所闻,随同着作者一道感受着人生的每一种味道,体验着社会的各种触觉,碰撞着生命的千万火花……
文章的清丽,是因为它的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作用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所以永远是那么的清丽。而再污浊的精神里面,也应该有那最清净的地方。
因为佛的本性在于所有的生命中,包括那些罪大恶极的恶棍在内。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文章,没有给自己的精神提供必要的食粮,所以才淹没了自己的本来佛性,成了一个不齿于人类的东西。
因此,为了作好文章,也应该把自己的心灵陶冶得干净一些。少了一些污浊和昏庸,就会增加一份文章的灵气。灵气越大,这样的文章也就会越好,好过那松风水月,胜似那仙露明珠。
文如其人,人若其文,人文不分。
如果人是人而文是文,那么学习文章与文化又有什么意义呢?真正做好了人,也就作好了文章!
真正的文章,是人生的文章,也是文字的文章。
能把文字的文章与人生的文章作到了一起,美不胜收的时候,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仙佛神圣了。那些松风水月、仙露明珠等,又怎么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呢?

 

许案:

    讹误一:原文首句“文何为声色俱清?”。“文”字乃“问”字之误。当是“问何为声色俱清?”有的版本,如程不积先生编注湖北辞书出版社本《明清清言小品·小窗自纪》,此条也作“文何为声色俱清?”我认为,这个“文”字是传写之误。本来是“问”。明人作清言小品,多采用设问形式。就是在吴从先的《小窗自纪》中也是屡见不鲜。如程本第三十条:“问:何为应试之文?曰:早知不入时入眼,多买胭脂画牡丹。问:何为垂世之文?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第二0九条:“问性何以习移?曰:‘北人便马,南人便船。’岂山川之利,生有所偏,从境所安,因而成性。”第二二二条:“问调性之法,曰急则佩韦,缓则佩弦。问谐情之法,曰水则从舟,陆则从车。”第二七0条:“问人情何似?曰: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问世事何似?曰: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可见,此条本应是“问何为声色俱清?”这样,才能文从义顺。若作“文”,则文义不能通。把“文”释作文章,则说其声色神情便令人费解。

    讹误二:李安纲赵晓鹏二位先生的述论,因袭原文之误,把“文”字释为文章,并加以发挥,实属望文生义以讹传讹。吴从先此条原文,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赞美玄奘法师的一段话作成小品的:“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其本义是赞美玄奘的形容、仪态、气质和标格的。吴从先据此作成的小品,也是赞美人的。根本不是说文章的。(参见拙文《松风水月仙露明珠》)

 

[附]:松风水月  仙露明珠

        许贵文

    《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卷十二《倩》第121条云:“何为声色俱清?曰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何为神情俱彻?曰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这段话,有些版本没有注释,吉林文史出版社本有译文和点评,中州古籍出版社本有译文,现抄录如下。

    吉林文史出版社本:

    [译]什么是声色都清雅?曰:松风水月,不足以比它的清华。什么是神情通达透彻?曰:仙草雨露夜明之珠,难道能与其明亮润泽相提并论?

    [评点]万物自有其生存理由,人却是其中主要。若以人量万物,万物皆未能如人。

    中州古籍出版社本:

    [译]什么是声色都清雅?回答是:松间清风,水上明月,都不足以与其清雅美丽相媲美;什么是神情都透彻畅达?回答是:仙草雨露,夜明之珠,怎么能比得上其明亮而润泽?

    以上两种版本的译、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中的代词“其”,所代指的是什么?两书都没有给出确切、清楚的注释。因此所译文义不明。吉本的解释以物为指意,故曰“它”,“它”是指何物?不知道。中州本则以模糊法译之,对“其”字未释所指,一仍其旧。读者仍是难明其义。这也并不奇怪,注译者不知道这段话之所自,也只能作这样的解读了。一旦查出这段话的出处,其意便豁然开朗。

    考,这段话出自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但是这段话也不是吴从先自撰。而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可见,这段话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赞美高僧玄奘法师的形容、仪态、人品和标格的。取譬恰切,造语新奇,极尽夸饰之能事。明朝人吴从先略加改易,摘录其中四句,加“何为声色俱清”、“何为神情俱彻”而成为现在这样的两设问句。

据此,我们就能够较确切和清楚地理解这段话了。我在这里试作解释。

    何为声色俱清?——声色:这里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清:清朗;明洁。这句说,什么叫作声音脸色都清朗明洁?

    曰:松风水月——回答说:像松风那样清朗,像水月那样明洁。松风水月:像松风那样清朗,像水月那样明洁。喻人品高洁。

    未足比其清华——清华:指清秀美韶的风采。这句说,都不足以比他清秀美韶。

    何为神情俱彻?——彻:同“澈”,清澄。这句说,什么叫作神情都清澄?

    曰:仙露明珠——回答说:晶莹圆润的露珠和珍珠。仙露明珠:指晶莹圆润的露珠和和珍珠。

    讵能方其朗润——讵jù: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方:比拟;相比。朗润:明亮润泽。这句说,哪里能比他明亮朗润。

    [译文]什么叫作声音脸色都清朗明洁?回答说:像松风那样清朗,像水月那样明洁,都不足以比他清秀美韶;什么叫作神情都清澄?回答说:晶莹圆润的露珠和明珠,哪里比他明亮润泽。(2007.12.19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