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本《小窗幽记》第2版辨误(四)

(2008-01-29 15:05:51)
标签:

学术随笔

吉本

小窗幽记

第2版辨误

(四)

分类: 读书小札(原创)
    吉本《小窗幽记》第2版辨误(四)
 
                   许贵文

 

 

 

 

4.118P129)“滩浊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亦文章法也。”“滩浊作画”句,吉本译作“沙滩上作画”,颇谬。“滩浊”乃“摊烛”之误。此条采自明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又见《画禅室随笔》):“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亦文章法也。”“摊烛作画”:谓夜晚摆上蜡烛作画。这段话,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阐述的关于作画若即若离的理论。此说妙就妙在“隔”字。它“隐约着神秘,泛透着玄妙”。非是沙滩上作画也。诸本均作“滩浊作画”,误也。中州本译作“用滩头浊水作画”,于事理、文理皆不通。

4.128P131):“花间扫石时,候棋师。观其应危于枰间,而胜负之机早决”四句,句读有误。应标点为:“花间扫石,时候棋师,观其应危于枰间,而胜负之机早决。”

4.143P134):“遇朋衣交游之失”句,“衣”字乃“友”字之误。

4.156P137):“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同至人之无迹,怀明义以应时。”这四句标点不确。应为:“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同至人之无迹,怀明义以应时。”“同至人之无迹”,吉本译作“与人一同到达而不张扬显示”,谬甚。中州本译作“如同修行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那样来去无迹”,是。至人:《汉语大词典》释为2个义项:①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②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这里当取第二义项。应译作:如同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那样来去无迹。

[]此条采自唐骆宾王《荧火赋》,可参见原文。

 

卷五  

 

5.037P147):“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古琴一张,儒道佛书各数卷,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水,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自酉,应接不暇。”首先,这10句话,句读有误。“卷”字后当作句号。“主”字后面当为逗号。又,“自辰自酉”,应作“自辰及酉”。考此条采自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以上前五句是描写庐山草堂的堂屋中的摆设。后五句是写白居易在新造的草堂之中观赏庐山的美景。 “乐天既来为主”句,是说乐天已经来到这里做草堂的主人。吉本译作“白居易的作品在其中为主”,真乃大错特错。

5.042P148):“筑风台以思避,构仙阁而入圆。”下注:指四下敞开透风的台榭。入圆:团坐,围坐。译作“筑起风台以思考回避,修好漂亮的楼阁好招待朋友。”注、译皆误也。

“风台”乃“凤台”之误。《汉语大词典》:“[凤台]古台名。汉刘向《列仙传·箫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传说后来二人飞升而去。

入圆:指升天。《汉语大词典》:“[]字第③义项释为:指天。《淮南子·木经训》:“戴圆履方。”高诱注:“圆,天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曰圆指天。

5.075P157):“吾之一身,尝有不少同状,壮不同老。吾之身后焉有子能肖父?孙能肖祖?如此期,必蓝属妄想。”下注:“蓝属:即滥属。不加节制,胡想。”此注误。译文“我的一生,曾有不少同时长大的朋友”“这样期望,必须是不着边际的妄想”。均误。

此段当中“尝有不少同壮”,误也,当作“尝有少不同壮”。“如此期,必蓝属妄想”,误也,当作“如此期必,尽属妄想。”所以当译作:我这一生,曾经有过少年与壮年不一致,壮年与老年不一致的地方;在我的身后,怎么会有儿子绝对像父亲,孙子绝对像祖父那样的情形呢?如果期望一定这样,都属于妄想。

5.080P158):“裘公瞋目”,吉本下注:“裘公:即元人裘廷举。元至正末年兵乱,裘率家人亲族之寨驻守日岭,屡败来敌。后寨破被杀。”此注误也。

晋·皇甫谧《高士传·披裘公》载:“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披裘公曰:‘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这才是“裘公瞋目”之本义。

又,“邹传七篇”,下注:“邹传:指《春秋邹氏传》。”误也。

《春秋》,指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的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后成为古代各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史书的通称。亦即历史。传: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继孔子〈〈春秋〉〉之后,有“春秋三传”,即: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左氏传〉〉,评论春秋史事的〈〈春秋公羊传〉〉,解释春秋义理的〈〈春秋榖梁传〉〉,这些都属儒家经典,〈〈春秋〉〉曰〈〈春秋经〉〉,为“五经”之一。三传列入十三经。吉本谓“邹传:指〈〈春秋邹氏传〉〉”,未知何据。

考这里所说的“邹传七篇”,当指孟子和〈〈孟子〉〉一书。孟子名轲,战国邹人。《孟子》一书由其弟子纂辑,共七篇。赵邠卿《孟子篇叙》云:“赵氏《孟子篇叙》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序之意也。”焦循《孟子正义》曰:“言《孟子》一书,分而为七,如天之有七政,而舜以璇玑布之也。”《孟子》为十三经之一。

5.089P161):“朝为灌园,夕偃蓬庐。”“夕偃蓬庐”句,吉本下注:“偃(yǎn):此指覆盖修理。”译作“傍晚修理草房。”注、译皆误。

此条语出陶渊明《答庞参军》诗。偃:卧。蓬庐:陶渊明上京里的老家的房屋是很好的。这里谓“蓬庐”,是谦称。这两句诗本来是说,早晨起来灌溉园圃,晚上休息回到我的草庐。

5.100P164):“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涤烦消渴,功诚不在芝木下”四句,吉本译作“红山绿水的乡村,月照山涧轻云为龛的神明胶造化,涤去烦恼消除干渴,功到心诚不在芝木之下。”误也。“功诚不在芝木下”:功:功用之义。诚:确实,的确。此句是说茶的功用确实不在芝草之下。

考此条语出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又,《唐中史补》载:“常(伯熊)鲁公随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另见唐·李肇《国史补》)

丹山碧水:最早出自南朝梁·江淹〈〈赤虹赋〉〉,是赞美武夷山秀丽风光的。到唐时武夷山尚未设县,隶属建阳县,只能称“丹山碧水之乡”。产茶,美称“晚甘侯”。所产乌龙茶最为著名。中州本注:“丹山碧水:指赤雾笼罩下的青山绿水。丹山在巴东县,赤气笼罩山林,岭呈赤色,故名。”非。

5.104P165):“往探六六奇峰,三三曲水”两句,译作“去探天下奇峰,行天下曲水。”不确。六六奇峰:指组成五岳嵩山的两座群山——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明·傅梅《嵩山六十峰》)一说六六指巫山三十六峰。一说指武夷山三十六峰。郁达夫《咏武夷》:“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三三曲水:即指武夷山的九曲溪。

5.109P166):“山居之乐颇惬冷趣,煨落叶为红炉,况负暄于岩户。土鼓催梅,荻灰暖地,虽潜凛以萧索,见素柯之凌岁。同云不流,舞雪如醉,野因旷而冷舒,山以静而不晦。枯鱼在悬,浊酒已注,朋徒我从,寒盟可固。不惊岁暮于天涯,即是挟纩于孤屿。”[译文]“山里居住的乐趣,特别喜欢那种清冷的味道,把落叶煨在炉中烧红,何况是在石屋中烤火。自制的土鼓催促着梅花,荻芦的烬灰暖着土地,虽然因为暗寒而显得萧索,看见了常绿的树枝在傲视着冬岁。干鱼在烤着,米酒已倒满,与朋友们一起,寒冷再的友谊可以稳固。不惊动天涯逝去的岁末,即是披着锦衣在孤岛上。”此条译文有两处明显讹误。

其一、“况负暄于岩户”句,译作“何况是在石屋中烤火”,误。负暄:这里指冬日受日光曝晒取暖。中州本译作“或者在岩洞口背对阳光晒暖。”是。

其二、“同云不流,舞雪如醉,野因旷而冷舒,山以静而不晦”四句,没有译文。当是疏漏。

5.114P168):“饮酒不可认真,认真则大醉,大醉,则神魂昏乱:在书为沉湎,在诗为童羖,在礼为豢豕,在史为狂药。”后四句译作“读书会神志不清,写诗会不着边际,礼貌上会像养猪,论史会像一剂狂药。”误也。

“在书为沉湎”:语本《尚书·周书·泰誓上》:“沈湎冒色,敢行暴虐。”沈湎:指沉湎在酒中,就是指酗酒。冒色:就是指贪色。这句是说,(这种醉酒的状态)早在〈〈尚书》里就指出是沉湎。

“在诗为童羖”:语本〈〈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童羖:没有生角的黑色公羊。这句是说,〈〈诗经〉〉里说过,从醉汉的话,使你又拿出童羊来劝酒。

“在礼为豢豕”:语本〈〈礼记·乐记〉〉:“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意谓在〈〈礼记〉〉中就规定了酒礼,养猪设酒,但不要因为醉酒而招致祸害。

“在史为狂药”:指酒能乱性,使人狂狷。语本〈〈晋书·裴秀传〉〉附〈〈裴楷传〉〉:“长水校尉孙继舒尝与(石)崇酣讌,傲慢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5.126P171):“砚田登大有,虽千仓珠粟,不输两税之征。文锦机杼,纵万轴龙文,不犯九重之禁。”译作“方田获了丰收,虽然装满了粮仓,不能不交国家的税赋。胸中素有志向,纵然有万卷龙文,不能触犯皇帝的天禁。”误也。

其一、将“砚田登大有”句,译作“方田获了丰收”,是不知“砚田”之义。砚田:指以砚为田,以笔耕之,比喻文墨生涯。“砚田登大有”,谓笔耕获得了大丰收。

其二、译文与原文之意相悖。原文本义是说,笔耕获得了大丰收,虽然拥有了千仓粮食和珠宝财富,也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译文却说,“方田获了丰收,虽然装满了粮仓,不能不交国家的税赋”。原文是说,锦绣一样的文章像用机杼织布,纵然织出了上万卷华丽的辞章,也不违犯朝廷的禁令。译文却说,“胸中素有志向,纵然有万卷龙文,不能触犯皇帝的天禁。”

5.127P171):“步明月天衢,览锦云于江阁。”“月”字之后夺一“于”字。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