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分果车中潘岳果车 |
“分果车中”与“潘岳果车”辨
明人李鼎《偶谈》之二十:“心声者酷似其貌,貌言者无关于心。故分果车中,毕竟借他人面孔;捉刀床侧,终须露自己精神。”这里的“分果车中”是用典故。此典所指何事呢?程不识注:“《世说新语·容止》注引《语林》:‘安仁(潘岳)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载)至丑,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
《小窗幽记》卷九第50条采录了《偶谈》此条,内容略加改易,删除了开头两句,“精神”改为“心胸”,曰:“分果车中,毕竟借他人面孔;捉刀床侧,终须露自己心胸。”“分果车中”这个典故,注家说法不一。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本、华夏出版社本、江苏古籍出版社本《小窗幽记》此条均用《韩非子·说难》中的“分桃”之典注释曰:分果车中:《韩非子·说难》:“(弥子瑕有宠于卫君)与君游于果园,食桃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可见对“分果车中”这一个典故所释故事和成例各持一说。虽然都涉及“果”和“车”,但是我认为其含义却风马牛不相及。第一,“分果车中”,不能理解为车中分果,而是指在果车之故事中,美丑之分别。这样“分果车中”,才能作为开头两句议论语“心声者酷似其貌,貌言者无关于心”的典实和用例。因此理解“分果车中”不能离开它与开头这两句话的含义,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去断章取义。第二,“分果车中”是李鼎造语,其语源来自《晋书·潘岳传》和《世说新语·容止》,其典故同于“潘岳果车”。
“分果车中”这个典故又称“潘岳果车”。《小窗幽记》卷九第64条有“潘岳果车,增了少年人多少颜色”之句。诸本注释“潘岳果车”均据《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世说新语·容止》注引《语林》的记载也是指此故事。(见前)一说是左思效仿潘岳,故有“借他人面孔”云。此典的主旨是说美男子受妇人欢迎,丑男则遭厌恶。
而“弥子瑕受宠 于卫君”的典故曰“分桃”(见《汉语大词典》),是借指男宠之事,是表现王公贵胄玩同性恋的典故。从这个典故的内容和含义来说,很令人生厌。用这个典故和大英雄魏武帝曹操“捉刀床侧”对举是不成偶的,不工的。
因此我认为,“分果车中”之典即指“潘岳果车”,程不识先生的注释是对的;诸本据“分桃”之典释之恐怕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