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学校华山运动场举行了一场200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象这样壮观的场面,这几年见多了,一方面为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揪心,另一方面也竭尽全力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学生的面试就业技能。
看着下面那那黑压压的人群,看着那排成长龙的求职队伍,看着那些毕业生焦渴的眼神,回想起我们毕业时的情景,真是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变得如此艰难?我们毕业于80年代初,虽然那时整个国家为解决返城的知青就业弄得很紧张,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却丝毫不存在问题。那时,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你的命运从此改变,你已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那张通知书即成为吃财政饭的“身份证”,也就是今日竞争惨烈的公务员。那时,从有些渠道听说国外甚至台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博士,一毕业即失业,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时,大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抢手的“香饽饽”,硕士博士更是以解决住房,安排配偶被各单位争相吸引。可如今,一个名牌大学博士,来到学校求职,还要屈辱地签署配偶安排不找学校麻烦的协议。
是中国的人才过剩吗?是大学扩招惹的祸吗?是大学生质量下降吗?是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吗?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既然是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和稀缺程度必然不同于精英教育,劳动力供应的集中爆发,必然产生这样的场面。我想,每个人生在什么时代,也许你无法选择,招聘会上也不相信眼泪。唯一可选择的,就是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虽然竞争激烈,但总有获胜者,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胜利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