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总是以照片和旅行经历来写文章,用完了那些照片,写过了那些文章,突然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就象一个花光了钱财的穷光蛋,对着电脑我敲不出一个字,有时候敲出的一篇文章,也是把过去的日记换上新的标签而已,知识严重透支,思想极度贫乏,才思逐渐枯竭。在日常工作中,就凭着过去那点底子,应付着那些格式化的不需要展示个人才能的公务文书。看到学生“依然”说她很久写不出东西,我为她写评论说“写作也有个状态问题,当我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就去看书,也许能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发和找到感觉。”与其说是安慰她,不如说是安慰自己。今天给学生大讲特讲深度阅读,大讲看到好文章要大声地逐字逐句的朗读,那的确是我的深切体会,也是我过去主要的读书方式。我告诉学生不要沉溺于浮躁的网络阅读,要多些纸媒体阅读和深层阅读,但恰恰也就是自己,网络成为主要的信息渠道和阅读方式,枕头边放了《新华文摘》等一些深度阅读的书刊,可就是看不进,每天睡觉前要看的书报,都是些“文化快餐”之类的东西……如此这般,怎么会没有“透支”、“心虚”的感觉呢?
真正做学问的,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一个问题一个领域深究下去,破解一个一个的难题,方能悟得真经。虽然自己走的不是学术之路,但还是要学点这种精神,把放飞得太野的心收回来,静下心来读点书。当然,搞管理不比做学问,在获得某些看得见的实惠的同时,也荒疏了自身的专业、学业,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都是一地鸡毛,说完全没有时间看书倒是说不过去,问题是屁股坐不下来,如果老是琢磨着书上的新名词、新概念,或痴痴地构思写文章,工作肯定要出纰漏。在办公室是瞎忙,回到家里不知该怎么忙,到头来,必然就象一只风干的老丝瓜,刮掉皮以后,里面空空如也。所以,有时会听到教授们尖刻地讥讽那些在衙门办事的同级同班“学问做不下去才去坐机关,当处长”。这话虽然尖刻,但也讲到了衙吏们的痛处,做学问的,虽然开始寂寞,但最后却以深厚的功底和系列成果彰显于世,而衙门小吏,不读书或少读书,毕生精力用于钻营揣摩,到头来必将就是一只风干的“老丝瓜”。因此,连那些“老丝瓜”也会自嘲:教授越老越香,衙吏越老越空。
近来,看到我们一些教授博导热衷于弃学从政,有的教授甚至在专业领域相当有造诣,也要到仕途上去博一把,学校的正处副处岗位居然有不少教授博导报名竞争,心中颇为感慨。一方面说明中国高校确实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所说:“衙门化帮派化山头化”(虽然比较偏激但也是大实话)。教授们弃学从政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这个国家“官本位”太根深蒂固了,高校的官们掌握了一点权力资源所制造的不公平不公正,尤其是某些学校的内部政策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掌握资源的人首先就是为自己捞好处,教授的地位得不到真正重视,于是让教授们心态不平衡于是也要去竞争一把,完全可以理解。但窃以为,学问是根本,要做到不受这些怪现状的干扰,潜心做科研,方可有大成就。象那些风干的老丝瓜,是不值得羡慕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