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记者从北京碾转海南香蕉产区,风尘仆仆来到学校,专程采访我国研究香蕉枯萎病的专家、我院植物病理学系姜子德教授。原因是今年3月13日以来广州《信息时报》报道称,香蕉“巴拿马病”不但是癌症,也是香蕉世界的SARS,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导致海南省香蕉价格从3月20日起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
这起事件的真正讹传源于广州《信息时报》,该报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之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街坊巷尾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许多蕉农的香蕉园里大量即将成熟的香蕉还挂在树上,卖不出去要烂掉,蕉农今年的投入将血本无归。
尽管该报记者辩称文章并没有直接说吃了这种香蕉会得癌症,她只是通过一篇新闻想告诉大家,广州的香蕉染病,这种病类似于人类的癌症,就是说香蕉患有这种病就成了不治之症。可为什么人们就相信了这个传说?这是因为媒体在社会的特殊地位,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功能,媒体发布信息的权威性,正确的消息发布,使其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错误的信息发布,则可能产生破坏作用。“海南蕉癌”事件的始作俑者,知识浅陋,报道不深入,甚至曲解专家观点,只想追求轰动效应,就瞎写一通!报社只考虑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却忽略了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前些年,曾在学校做过宣传工作,接触过不少媒体记者,发现记者队伍也是良莠不齐。有些报社的记者,尤其是老一辈的记者,其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令人敬佩。曾记得《广东画报》一位老记者,为了给学校一位先进教师拍摄组照,谢绝学校提供的交通工具,自己骑着自行车从五羊新城来到五山校区,,冒着酷暑,陪着那位教授到自然保护区拍摄。南方日报有两位资深记者,为写一篇科技报道,要进行多方采访,并随教师深入科研基地亲自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强实地感受。可是我也接触过一些青年记者,作风漂浮,知识浅陋,心态浮躁。有一位年青女记者写杰出教师,只是把通讯员写的文章随便改一改,连“自己”笔下的人物一面都没见过,就在报上发表长篇通讯;有的青年记者来到学校,领了误餐费,拿了资料立即走人,最后在报上随便写两行字交差了事;有的记者听到报料后不对事实进行详细核实就乱写一通,给当事人和有关单位造成极大损害;有的记者拿了通讯员写的文章,一字不漏照抄发表却不署通讯员姓名,其行为与抄袭剽窃有什么两样?看着这些所谓“无冕之王”的恶劣表现,以往在我们心中很值得尊重的记者,让我们深感失望。
“海南蕉癌”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有些记者的素质不高,无知,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新闻管理体制有关。现在很多报业集团为了节省成本,追求经济效益,聘用了大量的编外记者。这些记者只拿几百元底薪,其他的收入一是靠记者去企业单位领取红包,这样必然会产生新闻腐败,不实的有偿新闻往往严重误导公众,也贬低了记者的职业地位;二是靠发稿件领取稿酬,为了多写多发,这些记者只要发现哪里有“公鸡下蛋”的传闻,不经核实就乱写一通。如此媒体,是不是应该好好拷问其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海南蕉癌”事件,幸亏引起中央电视台高度重视,派出记者奔走海南、广州调查采访,澄清事实。可事实上,由无知记者炮制的不实报道能得到纠正的又有多少呢?作为消息源头的媒体,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身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身的监督。

蒙受不白之冤的海南香蕉。

害惨蕉农的不实报道。
专家指出吃香蕉得癌症说法是错误的。
11日下午下班前,看到一个网友的跟帖,并在新华网看到了原文,现把《人民日报》记者的文章复制一部分附在正文: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生态,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