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藜(准确的说法是“刺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我的博客叫做“刺藜的BLOG”?
我印象中的刺梨是一种生长于云贵高原的野生植物,小的时候,我们住在旧县委家属宿舍,宿舍后面有一堵只建了一半就废弃了的围墙,翻过围墙就是一片黄色的丘陵。附近的农民把这片丘陵开垦为旱地,分别在不同的季节种植玉米和油菜。由于刺梨被视为“耕地杂草”,所以农作物所到之处,刺梨就会被人为地铲除。尽管如此,这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植物仍然倔强地生长在田边、地头和沙尘飞扬的马路两旁。我曾想象着,假如这片瘦瘠的丘陵不被开垦为农用耕地,那这片原野上肯定满山遍野都是刺梨!
记忆中的刺梨是草本植物,它的枝茎呈伞状展开,呵呵,的确是一种很会霸占地面空间的植物。她那单瓣粉红的花生长在枝端和叶腋处,因为花托有刺,如把花儿摘下来往头发上一贴,就粘得稳稳的,所以女孩儿经常在刺梨花开的时节,翻过围墙去摘两朵刺梨花儿贴在左右两边的发鬓上,给娇羞的脸儿增添一点艳丽。最让我们所爱的是刺梨的果实,它的果实好象一个压扁的圆形坛子,“坛子”口上有5片花萼,果实身上布满了刺芒。每逢夏末初秋,正是刺梨结果的时节,我们会带上一张手绢,把手绢铺在地坎上,把摘下来的刺梨放在手绢扎成的小袋里,一路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地拎回来,小心仔细地抹去刺芒,去掉花萼和种子,把小块的果肉送进嘴里,美美地咀嚼,呵呵,那味道又香又甜还有点酸。
后来上大学,才知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贵州农学院院长罗登义教授就是研究刺梨的专家,根据他的研究结论,大约六个刺梨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鸡蛋算什么?可那时的鸡蛋就是营养品的代称。事实上后来人们还发现刺梨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温饱解决后,越是野生的所谓土得掉渣的东西越受欢迎。原来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来到贵州,就会讥笑贵州有“八大怪”,其中有一怪就是“草根当菜”!这个“草根”即鱼腥草今天可是身价倍增!同样的道理,当年被作为“耕地杂草”铲除的刺梨,今天也倍受人们的青睐,在今天的贵州,刺梨的种植和加工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什么刺梨酒啊,刺梨果脯啊,刺梨保健品啊,居然也成为饮食文化的一种时尚。
我所喜爱的:正是刺梨的朴实,刺梨的韧性,刺梨的倔强,刺梨丰富的营养内涵。“刺梨”改为“刺藜”,内涵不变,喜欢的是“藜”字的文字造型。
图片摄影:博友“风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