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2023-04-21 07:47:52)
标签:

长沙

贾谊故居

分类: 人在旅途

访贾谊故居

吴海宁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这次长沙之行,我太平街,不为臭豆腐、糖油粑粑等风味小吃,专为贾生故居而来。

是的,太平街仍旧如十年前那样,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繁华得令人瞠目结舌。但,这些于我而言,皆可无视。因为,我本不是一个寻吃觅喝的人。

同行的小友受导游的蛊惑,赠我一杯“茶颜悦色”的主打小饮。欣然接受之,未曾想,在不一会儿的选择中,其竟成为了累赘。因为,我居然看到,贾谊故居开放了!这于我而言,将遂我的愿了! 

对贾生,我的认知,来缘于李商隐的《贾谊》诗。李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记得在教学生学习此诗时,我便心生疑惑:那个在汉文帝宫里的,想给文帝献治国之策的贾生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被文帝夜请入宫,所问之事难道真是鬼神之类吗?

小李的心思,我是懂的。在牛李两党夹缝里生活着的他,空有一身才能无法施展,纵有万般良策无人听,唯有巴山夜雨能慰藉他失落的心。其机遇,与贾生无异。故而,借贾生之事言自己之“可怜”。或许是文人相戚罢,上次来太平街,我执意求访,然恰逢贾谊故居闭馆,未能入愿。今有开门迎客之遇,吾自不可错过。

扫码之时,门卫告知不得带饮料入内。然小友之情谊不可辜负,故而猛喝几口,小饮疾流过喉,舌不知味,人已贾生之宅。

一入大堂,门正中便立有一墙,墙刻“贾谊故居简介”,阅之,方晓此宅上可追溯至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时任长沙王太傅的贾谊曾于此居住近四年。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吴公举荐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这是何等地风光!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好一个“呜呼哀哉”!更难得有东坡兄以言蔽之:“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作为屈子故土之乡民,是从此文中得知屈子竟为贾生尊者之讯息。今来屈子粉丝之居,自是有寻根觅源之意的。

一入太傅殿,我便被他的才情所惊悸了。头脑中标签式的“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这里,不再是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铺张——展板朴素如枯竹,内容奢华如黄金。民本思想、治国方略、经济政策、教育理论、统一主张、御外策略,六大展板全面地展示了贾谊的思想体系!标签里的所谓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远不足以定论这位曾被皇帝冷落的明星,他还是教育家、外交家、经济学家……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能被冠之以如此多名号的人,一定是位饱经时世的老翁罢!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怎能获得如此丰富的名声!这样的思维定式,在贾谊这里,是被无情颠覆的——因为,此时的他,在这里居住的他,才25岁!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龄!现今的我们,25岁时,都在做些什么呢!我不敢想!

除了惊叹,我还能有什么呢!唯有敬仰!于是,我信步走向了太傅殿西侧的碑林,逐一瞻仰历代先贤拜谒时留下的诗作、赞文,在这里,我找到了太多的我所熟悉的人:刘向、刘勰、刘长卿、戴叔伦、杜甫、苏轼、王安石、李贽……他们或为贾生写诗,或以文赞其辞赋,嵌入墙体的碑文,如一枚枚巨大的勋章,展现着后人对贾谊的褒贬藏否。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于众多的诗词中,我幸见毛泽东之两首。《七律·咏贾谊》是说到了我心坎上的:“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我想,毛泽东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定是十分赞赏的,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定是非常惋惜的。

继续往里走,我便到了太傅政见石,“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豁然于石上。语出自《贾子新书·卷九·大政下》,意思是说,人民治理得好坏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国家的安危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合理。真是道出了治国治民之真谛呀!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游至此,只见石后一片竹林,或许栽的时间不久,才刚刚成丛,但却绿得发亮。而后,便没有景可赏了。于是,自对面东向折回,行至大殿前,遂见“贾谊石床”。名为床,实见一矩形麻石也。麻石顶部两边分别有尺寸、形状相近的凹槽,前面和两旁有对称的花纹。床内侧墙上刻石床赞,其言曰:“悒然坐,踞专榻,嗟暖席,临寒泉……”又有贾傅石床诗曰:“井畔银床在,留痕坐宛然……何如穿膝客,一榻白云天。”试想,贾生某日悒然卧于榻,看亭前花开花落,望苍穹云卷云舒,定不会再为某晚的鵩鸟入室而伤悼罢。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然,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动心,莫非自然。贾生,自有他的悲喜忧乐,我怎能猜度呢?况且,我若为贾生,在灌婴等人进言诽谤时,定也是情郁于朝的。逢有乌鸦鸣于身边,心也是悲戚的。想到这儿,我便懂贾生了。懂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后,贾谊为什么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了。

追古思今。于是,我懂,人们为什么在贾生离世之后的历朝历代里,先后60余次的修缮他的故居;懂,为什么本不是出生在湖南的他,却被尊为湖湘文化的开拓者,其故居被长沙市用心保护;更懂,马英九回湖南祭祖时,为什么在长沙的第一站,就选在贾谊故居;也懂,十年前的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湖南之行未入贾谊故居而遗憾了。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还未出贾谊故居的大门,庆银坊的银匠敲击银条的叮叮当当声,已从渐近渐闹的太平街交响乐中破空而来。我知道:前脚一踏出这个青石门槛,我的身躯便被扔进了太平街喧嚷的大千世界,心也可能与贾谊故居渐行渐远……

访贾谊故居(吴海宁)

但我知道,无论何年何月,无论我走在哪里,无论我教哪一届的学生,在我的心隅,一定会为贾谊,为如贾谊的他们,留一个角落。我会引领我的学生们,在这个角落里,润心闻香。

 

——记于413日晚,与学生写同题作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