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橘、美丽的邂逅等优秀作文四篇
(2022-08-24 08:09:22)
标签:
美丽邂逅味道诗意 |
分类: 教学资源 |
01
品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八(13)班 黄培珊
入秋以后,金橘成熟,橘品种甚多,予独爱南丰蜜橘。
上佳的南丰蜜橘,是需要一片痴心等待的。金秋九月,橘纷纷成熟,唯有此橘,不争不抢。清清淡淡,不疾不徐地修养完善着一粒粒橘果。因而,纵然入秋后百橘争艳。我也只愿等待那优雅之至的南丰蜜橘。
等待,才有更美好的遇见,深秋近冬,其果成熟。经历过一次霜打的锻炼,橘常有的清苦,早已化为那一丝丝若有若无又回味无穷的清甜。
捻起一颗蜜橘,橘衣呈橘黄,色泽淡然,却饱满丰硕。用母指与食指把极薄的橘衣褪去,花瓣似的橘衣绽放在饱满果肉之下,散发出隐约的清香。无需清理果肉上的纤维,或整个放入口中,享受微酸泛甜的刺激;或一瓣一瓣地细细品味,感受细水长流的清甜。
不过铜钱大点的蜜橘,对于我这种贪吃的人自然是不够的。但若稍大一点,橘的滋味便会不再浓郁,果汁的味道也逐渐淡去,不再精致。“满则亏”,确实如此。
我一直认为,我的外婆就如那蜜橘。她在抚养我的这十几年里,从未在言语上表达对我的爱。她的爱,是唠叨,是唠叨背后的付出。
蜜橘的皮微苦,晒干后就是陈皮。蜜橘的果肉入口酸甜,回味无穷,品到最末,只剩一个“甜”字,妙不可言。蜜橘的核苦而圆润,却是新生的希望。
世上万事万物自蕴真理,蜜橘乃果之君子。
淡然立于世,自有一番韵味,蜜橘做到了如此境界。当百橘争艳夺芳时,它都不争不抢,最终,绽出令人惊艳的花火。
凤凰涅槃,破茧成蝶,斑马出生便要学会奔跑,幼鹰成长跳崖后才能冲天称霸,小草破土的痛苦挣扎。自古永恒的真谛。
表象并不一定真实。就像哈利波特身旁的斯内普,只有剥去外衣,才能看到真相,真相隐于表。
予爱橘,橘不仅能吃,还能品。
点评:作者深入浅地写出了自己在吃橘的过程中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说明作者是一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文章充满哲思,引人思考。指导教师 张慕元
02
美好的邂逅
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八(19)班 钱玥荣
成都古街上那一次美好的邂逅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回放。那是一位匠人对工作的热忱,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坚守的精神。
行走在成都的古街上,现代化都市灯红酒绿快节奏的繁华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古”意。突然,一个写着“绣坊”两字的招牌闯入了我的眼帘。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迈开了步子,快步走了进去,想一探究竟。
走进这间明净的绣坊,一个巨大的玻璃橱柜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橱窗里面摆放着一些精美的刺绣作品:有精致小巧的布鞋、手绢,还有考究大气的屏风、挂画……只见每一个绣品上的图案都惟妙惟肖。它们不仅有单面绣的,还有双面绣的。远看这些绣品简直就像一幅幅色彩丰富而绚烂的画。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看见那些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线。时间悄然流逝,我沉浸在这些绣品之中,惊叹于这些作品的美妙,竟忘了继续向店内探寻。
回过神来,再往前走,只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正专注地绣着一块手绢。老奶奶带着厚厚的老花镜,针和线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手帕间来回穿梭,几个回合过去,一朵艳丽的鲜花在手绢上盛开,栩栩如生。
绣了一会儿,线逐渐缩短,老奶奶要换线了,只见她又拿出一根孔很小的针和一卷黛青色的线。她把线放在嘴边抿了一下,眯着眼睛,尝试着把线穿入细细的针孔中,但穿了两次仍未成功。“奶奶,您让我来试试吧!”老奶奶先是一愣,然后从滑下鼻梁的眼镜上方慈祥地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小姑娘,你可真懂事啊!谢谢你,我可以把线穿过去的。只是现在年纪大了,眼力不行了,动作也慢了。老啰,不比从前了。”说话间,老奶奶又尝试了一遍,抿抿线,眯着眼,这次,线终于晃晃悠悠地从细针孔里钻了过去。
老奶奶骄傲地告诉我,这家小店到今年已经经营了四十七个年头,她一直在这个店里,从一头青丝绣到了白头,店里的大多数绣品都出自她之手,还有很多国际友人来购买过她的绣品呢。我被这位匠人执着的坚守打动了,心中对老奶奶产生了无限的敬佩。她店里的这些绣品顿时也充满了生命力,仿佛都活了,此时,一缕阳光适时照进了小店,橱窗里的绣品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聚光灯下起舞的舞者,多么温馨而美好的小店啊。
绣品完成后,老奶奶将它递给我瞧。只见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热热闹闹的花丛,或飘落、或舒展、或沉睡的惹人怜爱的花瓣,细细密密、铺排堆叠、鲜亮活泼的绿草,无不流出了浓浓春意。手绢上那只最生动活力的燕子风筝乘着风,唤醒了沉睡在蜀绣里的春天。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虽然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让我们拥有了很多物美价廉的物品,虽然方便快捷的流水线取代了周期冗长的传统匠人们的手作,但冰冷的机器永不能磨灭的是老奶奶这样一群还在坚守着的工匠们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她不断的发扬光大。
这次成都的美好邂逅,让我不仅领略了作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的精美,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匠人对工作的坚守和执着。
点评:开篇点题,从与蜀绣老人和她的精美绣品的邂逅中,作者领略到了工作热忱、坚守传统的人性美,立意深远。美丽的蜀绣,沉淀了老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展现了老人在冰冷的机器时代里对美好的坚守。细密的针脚里灌注的是老人的耐心细致,鲜丽的色彩里沉淀的是老人生命的光彩。结尾处对工匠精神与坚守执着的优良品质的再次提及,首尾呼应,使得这篇习作中,物的美好与人性中的真、善、美相交相融。
03
种下诗意的种子
武汉市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七(9)班 黄禹舜
升入初中以来,学习任务繁重而琐碎。一日黄昏,我抬起僵疼的脖颈,忽然瞥见了窗外落霞的余晖,当我费力地将窗前的书堆移开,准备好好欣赏时,霞光却已被暗夜覆没。
我无奈地坐回书桌前,整理书本之时,双手摩挲过那些醉心阅读过的书刊,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轻轻翻阅,内心波澜再起。游弋在书海之中,从容舒畅……再次打开作业本,我在往日的枯燥中读出了新的韵味。我开始将那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看作是走不尽的咸阳古道,将那密密麻麻的代数式看作桂花树下的“落红”。充满哲理的语文作业中总会有不经意出现的诗词歌赋,遇到它们时我微微一笑,把它们藏在心里。我学会了在忙乱的生活中为我的心灵找一片栖息之地,种下了一颗诗意的种子。
物换星移,一年来我吟诵最多的,便是唐宋诗词。春日游湖,我会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夏日赏荷,我但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秋冬观塞外风光,我又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精美的诗词歌赋总能让我窥见现实之外的美好,使我得到片刻安宁。
几年来,诗意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我开始用诗词来倾诉和表达。孤独时,我写下“玉勒雕鞍,章台路断,微雨燕飞单”;失落时,我写下“人在逆旅身是客,心系苍穹志以歌”。博览群书,我仿写“咸阳古道侠客俗,乐游原上斜阳暮”;咏史感怀,我苦吟“杯酒独酌,江东遗老叹金陵”。看着桌前越堆越高的诗稿,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乏味单一的课余生活一度让我丧失斗志,但诗意使得我能有一个地方整装待发,砥砺前行。
从边边角角搜寻出的点点诗意,已经充盈了我心中的桃花源。它无用,因为它不能让你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它亦有用,因为它帮你嗅到现实之外的花香。
点评:繁忙的初中生活中,作者给自己种下了诗意的种子,从读书到写诗,诗歌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力量。文章语言优美隽永,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节奏和谐,信手拈来的诗句,尽显文化味。指导教师 林茶明
04
餐桌上的专属味道
武汉六中上智中学八(13)班 李若彤
餐桌上最不起眼的角落,总少不了一盘蔬菜:色泽有些黯淡,远没有菜场超市卖的菜那么光鲜,散发着纯正的乡土气息。这是我家餐桌上的专属味道。
“宝贝,帮妈妈切一下菜!”厨房里传出妈妈急迫的声音。“好!”我愉快地答应了。我把雪白雪白的大蒜坨切成片,又把绿油油的青椒切成丝,正准备去打蛋花,我突然瞥见洗菜盆中躺着一条黄瓜。这是一条发胖的“老年瓜”,奶奶家的珍品,单看瓜皮就不讨喜——皮上长满了小斑点,像是谁吐了它一脸西瓜籽一样。再拍一拍,黄瓜天生的脆爽全无,只听见一声无力而又略显沉闷的呻吟……
开饭了,我看到放在角落里的那盘凉拌黄瓜。干干的黄瓜碎无力地堆在盘子里,色泽依旧黯淡,看上去就让人食欲大减。
“这么老的黄瓜,奶奶怎么还当宝贝似的往咱家送啊?”我忍不住问爸爸。
“丫头,你不能单从表面上,嫌它老。”爸爸从盘中夹出一片黄瓜,定了定神,若有所思地看了看,放进了嘴里。他对我说,“以前物资匮乏,人们对刚上市的果蔬,不是以鲜嫩为美。他们嫌地里的小不点太小了,吃了可惜,就让所有果蔬多长几天,果肉更肥大些、叶片更舒展些,可以吃得更饱一些。同时,果蔬也被养得老了些、难吃一些!可你想呀,你吃掉的是难吃的果蔬,感受到的却是传统美德的芳香,不是吗?”爸爸明显有些激动,淡淡的红晕爬上了爸爸的脸。
我不再说什么,拿起筷子,夹起一筷子黄瓜嚼了嚼。闭上眼,我仿佛看见菜地丰收的情景,我看见这条黄瓜的祖先们用它们“年迈”的身躯,救下一个个饥饿的人们。睁开眼,我把放在角落的黄瓜移到中央。在灯光的照耀下,黄瓜似乎获得了重生,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的确,它不够鲜嫩,甚至还有些干巴,却又像极了苦尽甘来但依然勤俭成性的老一辈人的缩影。如果了解了果蔬的前世今生,或许,口中的果蔬会变一种味道,确切地说,那是一种厚重感,一种绵延的家风,一种不绝的乡愁。
这就是我们家的专属味道,相信,它会像它本身所寄托的浓浓的情怀一样,源远流长,一直传递下去……
点评:一盘毫不起眼的凉拌黄瓜,背后的故事却大有深意,“确切地说,那是一种厚重感,一种绵延的家风,一种不绝的乡愁”。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借微不足道的凉拌黄瓜表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