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论文 |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立项单位: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课题类型: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课题
实施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认识还存在误区、实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有的将综合性学习目标先行,把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只重视活动成果的交流,只重视活动终结时的评价,预设目标自始至终不断强化,缺乏生成性;有的综合性学习课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有的又科学专业色彩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综合性学习课,教师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成为许多语文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当前,许多科研机构及学校、教师都在对综合性学习是否有模式、有方法等进行探究,也有了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从其研究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等等,这成为我们申报立项的动因。我校正在实施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将综合性学习界定为“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这种聚会如何开展、怎样评价等,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发挥教的策略,学生如何运用学的策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课题以“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为母课题,做为其子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及《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究“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之可行性;其研究视角指向聚会的准备(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实施)和结果(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以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内容为蓝本和引子,通过对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进行分析,总结聚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策略。
2、课题的主要观点:①《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论述。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课程目标还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也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论述。②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项目的聚会,这种聚会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设计”、“过程实施”和“成果展示”。在每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做为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到聚会中去,通过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成员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融合。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进行的,以精选的“文本”为话题的聚会侧重于语言学得,而以“项目”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语言习得见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为“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对本课题的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注重在个案之中找规律,在规律之中探路子。课题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为研究蓝本,以“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表为教学评价之指南,进行个案研究。课题研究还将做好合作与交流、阶段性成果集中展示等工作,课题组将不拘泥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积极从事校本研究,创造性地选定项目,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课题的相关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基础及实验目标
(一)研究基础
1、由宜昌市语文教研员余蕾先生提出并广泛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衔接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做出了极有价值的探索。一是在课内,充分发挥例子作用,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二是在课外,致力于建立“四大支柱”,即课外阅读、收视课、社团活动和社会调查。四大支柱的开展,为广大师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践阵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由我校吴云老师提出正在我校开展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阵地。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将“语境、语用、语感”三个相互关联的语文内容统一到一个语文教学新概念之中,并成为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提出者吴云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聚会因其话题中心的不同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综合性学习即为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这种聚会与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有着根本的区别。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其聚会的基础是文本(这种文本是精选的高度优化的已经客观存在的语文资源),而综合性学习是围绕项目展开的,教材为开展相应项目研究而提供的材料与建议是聚会的引子和基础,项目的设计、实施的过程、成果的展示均是生成性的,它不是基于客观存在的成品资源的学习,而是一个由“非成品”向“成品”发展的活动过程。
(二)实验目标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本课题致力于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重点研究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以及对师生的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问题,旨在为“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的可行性提供实践参考,给广大教师从事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操作方法和行为策略。
四、实施策略及取得的成果
(一)实施策略
2005年元月,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初中以吴云为课题负责人,向贵中心申报“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编号为XKC2005002。但对此课题的研究却在立项之前就已展开。2004年春季学期,我校向宜昌市科规办提出申请,立项“语文交际场(原名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为市级课题,并于同期开始了相应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课题组以纵向研究(七、八、九年级均有相应的子课题)和横向研究(在同一年级同时开展以文本为话题的文本教学研究和以项目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为内容的并行研究)为基本研究形式。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我们的主要实施策略是以案例研究为主,注重在个案之中找规律,在规律之中探路子。课题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为研究蓝本,以“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表为教学评价之指南,进行个案研究。课题研究还通过做好合作与交流、阶段性成果集中展示等工作,不拘泥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积极从事校本研究,创造性地选定项目,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课题的相关研究。为了全面指导课题研究,我校聘请史绍典、余蕾、向元茂等语文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成立了以校长王世民任组长、向德蛟、望西雄、王功政、吴云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以吴云为组长、郑家芹、郭全华、张其红等教师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健全的组织、适时的专家指导为课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在对综合性学习的认知、教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和评价等方面业已取得实验成果。
(二)已取得的成果
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认知
(1)项目语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性质定位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通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型语文课。这种新型的语文课应如何来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传统语文教学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及形式有个全新地了解和认知。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聚会因其话题中心的不同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综合性学习即为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这种聚会的基础来源于综合性学习活动圈定的范围——教材中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列的材料。这些材料仅仅是项目的引子,并不是项目的全部。这些材料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它有时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一个主题,为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较为合理化的建议。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广大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成品”,而不是把“成品”摆在这里让你来学习。所以,综合性学习过程是产生“成品”的过程。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以“项目”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式聚会包括“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它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关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任务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语文教育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化的社会人即语文人的重任,语文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数学素养、信息素养等其它素养是对社会人语文素养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综合性学习正是提供了一个语文人补充数学素养、信息素养及其它各种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素养的场所与机会。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上成了“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而将数学、地理、生物等其他知识拒之门外,它应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一般情况下,学生占有的资源不能用学科知识来限定,其信息总量也应远远大于教师)的情况下,在教师的有效帮助下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及完成,综合各种知识、方法、技能于研究之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专题的研习活动,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纯粹意义的科学研究。从课程设置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写听说四种语用行为的整合,它通常选定有“项目”,围绕这一项目的实施,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读写听说四种语用行为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课内外的衔接、科内外的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中,与培养听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听班里的同学讲人类起源的神话,在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交流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并从中筛选、记下有用信息;与培养说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在班上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讨论交流“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何以流传至今”和“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的新的科学解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培养读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搜集神话故事时需要广泛阅读资料,为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也需要大量浏览从猿进化到人的科学资料,这就无形中对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与培养写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时需要把繁杂的资料做归纳,并用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写成一篇作文。以上这些内容只是活动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部分,其实,在综合性学习中听说读写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工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交错进行的。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才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做法。围绕人类起源这一话题,学生将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通过正确地运用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将语文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融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之中释放语文综合性特点,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语用经验出发参与到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中去,通过创设语境,在一定语境中恰当地实施语用行为,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练就语文能力。
文章引用自:http://www.ruiwen.com/news/29891.htm
前一篇:烤天鹅的故事(刘征)
后一篇:一把提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