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一八,不能成了耻辱的包袱

(2013-09-19 01:59:38)
分类: 政经

袁晓明

  

(旧文重发)


  不忘国耻成了纪念“九一八”的主题

 

  多年来,“九一八事变”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至今,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九一八”事件的76周年之际,传统与网络媒体上,我们也处处可见“国耻日”这样的提法,许多评论中也都是对“九一八”这样的“国耻日”进行反思,并希望通过“国耻日”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去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一八”是一个所有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日子,不仅在9月18日之际,而且在其他的日子里,中国人也都应该记住“九一八”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更需要让他们记住“九一八”事件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含有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是媒体上的文字都是反思“九一八”事件不可缺少的媒介,但对于一直称“九一八”为“国耻日”,笔者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正邪观”会有助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理解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丹尼斯·普瑞格曾经在谈到价值观体系的时候,提到“正邪观”(Good VS Evil) 与“荣辱观”(Shame VS Pride)来比较东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他解释说,西方的价值观大多是以正与邪来做判断,而东方的价值体系却更多地采用荣与辱的观点。普瑞格举了一个例子,在西方国家,如果家里人被人污辱了,主要是谴责和惩罚罪犯,而东方一些国家的受害者家庭却常常感到家庭荣誉被羞辱,继而是通过报仇来消除耻辱。

  笔者并非完全赞同这样的划分,但这一说法却有值得深思的一面,即在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文化传统里,荣辱观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许多事情的确是更多地以荣与辱来做判定,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当然,对于一些事情,用荣辱观来判定,可能会更符合我们的传统,因此也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在荣辱观之外,如能多一些正邪观的思考,也会有助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把握和理解。

    对于把9月18日视为“国耻日”就是以荣辱观做出判断的一个例子。但同样是对二战中纳粹在欧洲犯下的罪行,西方国家却更多地采用了正邪观的定义,纳粹攻占欧洲的许多国家并非只是给那些国家带去耻辱,而是纳粹邪恶的表现。在美国等盟军的帮助下,欧洲国家最终打败了纳粹邪恶的势力,主持了正义,把那些战犯送上了审判台,参与那样罪行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美国方面也是以正邪观来做出定义,并以此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日本军国主义攻击珍珠港是对美国人犯下的罪行,并非是让美国人蒙受耻辱,由此美国向日本宣战并非就是为了报仇,而是要参与到主持正义的一方,与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向日本军国主义作战。在美国官方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网站上,我们读不到“耻辱”那样的词汇,在网战的首页,传达出这样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纪念那些在珍珠港事件中牺牲的美方军民,二是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向日本邪恶的军国主义宣战的转折点,正义的战争并非是以复仇为动机,更是保卫国家、保护无辜、惩罚邪恶、伸张正义。

 

  纪念“九一八”不是为了让仇恨延续

 

  显而易见,对于“九一八”事件,许多国人把正邪观放到了第二位,而多以荣辱观对事件做出了定义,即中国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带来了永远不能消除的耻辱。如果以“正邪观”来看“九一八”事件,那首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罪行。当时有不抵抗的中国军队情况,也是对中国人民的犯罪。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的最高职责就是保护国土不受外敌的侵犯,对外敌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也就是属于卖国的罪行,也是需要承担历史罪责的。但从根本上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是所有罪行的源头,因此“九一八”更应该是一个开始全面邪恶的起点,这也是更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