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庄荆氏合谱》跋
壬寅季春,《诸葛庄荆氏合谱》续修告竣,同道树东荆公语余曰:“素闻足下广阅世谱家乘,熟知桓邑氏族掌故,于桓邑人文多有心得,敢烦足下为新修《诸葛庄荆氏合谱》弁言数语,以志谱竣之喜。”展卷披览,拜阅是谱,悦目赏心。条分缕析,世系分明。虽属支谱,而规模皆具。所有世谱规范,一仍其旧。续增各款,与时俱新。男女并续,以彰平等;履历事迹,备载名左。规制臻祥,蔚为宏观。新开祖茔纪略、先祖古迹、大事记、人物志、逸闻录、新人录诸编,既述前贤往事,又录今人业绩,不唯于荆氏一族,即于地方人文承传,亦且大有俾益。
荆家庄荆氏,实为桓台望族。比较域内其他望族,虽非科甲蝉联,鲜见显宦名士,亦少文献大儒,仍以自身渊源,独立于桓邑氏族之林。吾桓今日居民,几为元末明初移民。溯源本邑原住土著,实乃百无一二。有称“肇于有宋”“有宋以来居邑之东南”者,有称“由宋元明迄今五百余稔”“居新城数十世”者。推考其谱牒,或曰“元末遇变”“始祖以来不知几何世……徙居靡定,不有谱以系之”;或曰族谱“煨烬兵焚,未知何以湮没”“谱失”,不得不概以“奉祀远孙”自称。诸如此类,概莫能详。时序虽远,语焉不明。无如荆氏,源流既远,支派自清。连绵有序,一脉相承。清朝举人陈克隽有诗云,“吾乡有巨族,旧号坡北荆。世居张机铺,壤接慕容城”“明初上十世,宋金方战争”。考之信史,言之有征。明天启《新城县志•建置•邮铺》有“张机铺,在城北二十里”记载,想来此比邻慕容城之张机铺,便是荆氏族人祖居之地。推考“明初上十世”的辈世传承,和“宋金方战争”的历史坐标,荆氏族人居于张机铺的时间,至少能够追溯到900年前的北宋末年宋徽宗年代。“住此不他徙,誓守祖先茔”,则表现了荆氏先世族人面对宋金争战的生存考验,誓守祖先茔地,绝不他徙的意志与抉择,同时也表明他们桓台原住民的土著身份。以此而言,称荆氏为“桓台第一家族”,当无疑义。
荆家庄荆氏,第分八支。诸葛庄荆氏,为荆家庄荆氏分支。长支十六世懋盛公迁诸葛庄,是为道北荆;八支十八世修圣公迁诸葛庄,是为道南荆。迁此以降,荆氏族人崇仁尚义,忠孝立身,敦本重农,诗书传家,代有才俊,人才辈出。士林公明敏多艺,悬壶济世,救人危难。创设白衣会,周延六七里。人殁葬无着,周折无不备。乡邻受其惠,大众有口碑。聿骏公幼承家学,饱读诗书,师范初毕业,拔取第一名。解惑又传道,授徒度终生。教化泽乡里,矢志不移更。为人称师表,万人复景随。聿柱公乃诸葛庄第一位中共党员、第一任支部书记,身虽居陋室,一生守清贫。公正兼无私,廉洁奉公勤。更有延福公从军御外侮,慷慨赴国难。解放战火起,再别母与妻。陷阵冲锋勇,血洒潍城垣。长空留浩气,壮烈耀青天。
时逢新时代,荆氏族人或文或武,或工或农,绍先启后,继往开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名重一方,事业有成者,在在可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已然成为社会风尚。由是观之,续修家谱,裨益桑梓,亦不为一家一族之盛事也。
我与诸葛村,与荆氏族人颇有渊源。1981年7月师专毕业后,我来到与诸葛村比邻的原邢家中学任教,踏上了步入社会的第一站。同事室友就是诸葛庄人,荆氏学生也不在少数。近年涉足地方人文,参与过部分省市社会科学项目的编撰,查阅过数以百计的原始文献,研读过的本县氏族谱牒不下双百之数,也曾赴枣强研讨移民文化。拜阅《诸葛庄荆氏合谱》,再次刷新我对桓台氏族的认知,开启我对桓台历史文化的深层次考量。作此文,恭贺《诸葛庄荆氏合谱》续修告竣,祝福诸葛庄荆氏族人幸福安康,祝愿诸葛庄发达进步。
是为跋。
魏恒远
敬跋
2022年孟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