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生活 立人
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工作近四十年,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宣传教育文化工作,曾经在桓台县委机关报《桓台报》工作了十一年,撰写、编辑过大量的新闻稿件。按说,我的读书生活是贯穿工作始终的。但是,真正的自主阅读,却是从事王渔洋文化研究之后。2014年,参与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和《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组织及编辑,2016年,撰写《淄博文化通史》桓台篇。2017年起,又先后参加《历代诗咏齐鲁总汇》《齐鲁先贤家谱整理研究·新城王氏家谱整理研究》和《文化淄博·桓台卷》的编纂、撰写和组织等。学然后知不足,参加省市重点社科项目的编撰,更使我感受到自身学养的缺乏与浅薄。所以,边读边做成为我这段时间工作生活的主旋律。
我的写作生活,从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了。1981年7月师专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讲台的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教然后知困”的窘迫。于是,我开始记工作日记,开始组织学生定期出黑板报,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后来,我考入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新闻干事,采写了数以千计的新闻稿件。虽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的稿件,数量的优势和用稿的频率,使我在本县也混了个脸熟。相熟的同志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我告诉他,我的写作是从当年出黑板报的时候开始的。再后来,我调入了县委机关报,参与策划、采写、组织了一批在县级层面上算得上有影响的重点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初,我离开了当时的桓台报社,但是阅读写作的习惯一直保存了下来。不久,当网络博客成为新宠的时候,我在新浪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读书心得,积累自己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料,撰写了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文章,也使这个博客成为推介王渔洋研究和桓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关注桓台历史文化的同乡、朋友的关注,也成为我与外部学界如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交流联系的重要渠道。时至今日,当微信成为时下人们追逐新宠的时候,博客仍然是我的坚守,仍然坚持博客写作。不少希望了解王渔洋研究和桓台历史文化的朋友咨询当地人的时候,我的博客经常成为被推荐的对象。甚至有在国外工作的桓台人,也把这个博客当作了解家乡历史,聊慰思乡情怀的寄托。目前,我在博客上撰写的文字,足有近百万之多。
良好的阅读习惯,支撑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除去常规性的业务学习,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注重观赏央视四频道的《百家讲坛》。这是一个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佳平台。虽然自己对这档节目的某些内容、某些主讲人也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节目播出时间经常调整,调来调去,首播时间基本围绕午饭安排。平时工作忙,午饭时间成为绝好的学习时机。每天午饭,只要没有公务活动,我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百家讲坛》。我从事的王渔洋研究工作,有许多是与节目的内容相关的。诞生了王渔洋的新城王氏家族,明朝中期以后人才辈出,被称为王半朝。王家为何会成为王半朝?这是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问题。百家讲坛上的讲解,正好弥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缺乏,每当主讲人提及新城王氏族人,或者与新城王氏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候,我内心都会为之一震。可以说,对明朝末年历史的熟悉,很大程度上是获益于《百家讲坛》的。另一个就是除去前贤王渔洋与王氏家族以外,更加注重查阅桓台其他名门望族的家谱。我的专职是王渔洋研究,王渔洋研究是与桓台历史文化研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桓台诞生王渔洋和新城王氏家族是具有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桓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望族迭起的背景。因此,阅读家谱成为我的最爱。那时候,工作单位是在宣传部,工作任务内容繁多,每天下班后和周末,便成为我阅读的最佳时机。在阅读过方志和一百五十余部家谱之后,我都很难想像是怎么在家谱阅读的枯燥中度过的。
丰富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充实的人生。随着加入省级课题《历代诗咏齐鲁总汇》《齐鲁先贤家谱研究》,《四库全书》系列、《清代诗文集汇编》《山东文献集成》等巨制成为阅读重点。初步阅读之后,不仅增加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个人的眼界也有所提高。阅读不仅带来了身心的愉悦,而且增加了对生活新的认知。
去年夏天,县作协的几位同仁提议,组织几期大型文学讲堂,第一场的讲桌,便搬到了新华书店的大厅中。书店是售书的地方,更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平台。优雅的环境,人性化的设施,加上娓娓道来的生动讲述,构成了一副和谐宜人的悦书图!
感谢阅读。
(应新华书店之约而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