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名人集》序言
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从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三百年间,出了30名进士、52名举人,不仅有数十名出仕部郎司道高官的族人,而且诞生了领袖清初文坛的一代诗宗王渔洋。王志民先生曾指出,“从仕宦、文化、文学成就全面考察,新城王氏为山东明清文化世家之冠”。加强对这样一个家族的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近几年,政府、学术界和媒体越来越重视对新城王氏及其族人的研究和宣传。2007年,袁世
硕先生主编的《王士禛全集》由齐鲁书社出版;2013年,王志民先生主编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由中华书局出版,何成先生撰著的《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收录其中;2015年,王志民先生主编的《中国家风》系列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小舒、贺琴撰著的《新城王氏家风》是其中一种;2014年8月,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室,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蒋寅先生的《王渔洋事迹征略》先后两次出版;2016年6月,表现新城王氏家风的专题片《忠勤报国铸家魂》作为山东省两家之一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播出;中央电视台先后在《走遍中国》《记忆乡愁》第三季、《我有传家宝》等栏目播出专题《半朝王家》《清身洁己:古镇新城》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都刊发了大量文章。这些都标志着,王渔洋及新城王氏的研究与宣传高潮正在兴起,新城王氏家风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重视。
与政府的重视和学术界的关注相呼应,家族的研究作为有益的补充,也正在和地方文化研究一起成为特色。阅读《新城县志》,常常为不知道县志人物的生卒籍贯、详细信息而苦恼;翻检各家族世谱,又经常为仔细检索相关人物而头疼。从事王渔洋和桓台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这些年,这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我经常想,要是有一种能够按图索骥、一目了然的资料书就方便多了。拜读过王毓棠先生送来的《新城王氏名人集》文稿后,我的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多年来期盼见到的资料书吗!不仅如此,她的问世,必将大大裨益于桓台地方人文的传承与弘扬。
这是一部以新城王氏家族历史人物事迹为内容的著作,全书分为宦迹篇、功名篇、英烈篇、恤赠篇四章,收录了新城王氏明清两朝有功名及出仕为宦者一千二百余人。作品立意新颖,涉猎广泛,资料翔实,内涵丰富。不仅对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族人进行了重点辑述,即便是那些功名极普通、职务很微末的族人,只要有一言之善、一事之德,都尽量收入记录。这是难能可贵的事情,除去不言而喻的资料搜集难度,客观地说,记录这些人的事迹更具有普遍性意义,更具有广博的社会价值。除去内容上的全面,让我更加感动的,是毓棠先生执着的文化担当。书稿的编纂,耗费了毓棠先生近十年的精力和心血。近十年来,他一方面从事着自己熟悉的建筑工作,一方面沉浸于各个版本的《新城县志》《济南府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山东明清进士通览》《中国历代职官制》等多种典籍中,克服着自己起点低、资料缺、年龄大等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数十万言的大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有益社会的大善事、大好事,其价值已经超出了一个家族。
我认识毓棠先生三十多年了。那时,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原桓台县邢家中学就坐落在先生的家乡,先生在当时的公社建筑公司任职。因为职业原因,彼此见面只是招呼而已。与先生相交,则是近十年的事。2008年夏秋间,《新城王氏世谱》第八次续修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我则刚好就职于桓台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先生对新城王氏家族历史的熟悉程度,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王渔洋研究,是一项学术品位高雅的工作。从事王渔洋研究,又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虽然求学和以往的工作期间,对这位乡贤前辈略有认识,真正专职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又不得不为少而又少的资料、学术联络的缺失和自身学养的贫乏而惴惴不安。这个时候结识先生,让我感到莫大的庆幸。从此起,每当工作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我都会咨询先生。而先生总是不吝赐教,条分缕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讲清,这让我受益匪浅。
今年春天,我参加了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勇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社科项
目“齐鲁先贤家谱研究”,并承担了“新城王氏”的专题。编撰过程中,我查阅了明清时期许多典籍,阅读了许多此前没能读到的文献,更加深了对新城王氏家学文化的认识。我想,王渔洋和新城王氏研究,离不开政府的重视,离不开学术界的关注,更离不开家族自身的研究。作此文,祝贺毓棠先生的《新城王氏名人集》付梓,期望有更多的新城王氏族人跻身家族文化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弘扬。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