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与《淄博文化通史》编撰始末

(2017-04-25 06:03:22)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杂谈

分类: 王渔洋文化
       4月14日上午,《淄博文化通史》首发式在淄博市图书馆举行。我作为附卷《桓台篇》的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http://zibo.sdnews.com.cn/xwzx/201704/W020170414610292070588.jpg

    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编辑这部著作的缘起,要追溯到七年前。2010年,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担任总主编,组织编纂《山东区域文化通览》,并于2012年5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原淄博市政协主席岳长志、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宇声分别担任《淄博卷》的主编和学术主编。由于印量少,受众亦少,出版以后也发现部分需要修订的内容。为此,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成立之后,决定在《淄博区域文化通览》基础上,增加区县章节,编纂出版《淄博文化通史》。
    我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大约是2014年12月初。当时,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魏峰和我联系,称市里要编辑一本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需要撰写部分文章,问我是否能够承担写作任务。听了魏峰主任的介绍,意念中就是写几篇自己熟悉的县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章,虽然刚刚因为脑梗经过住院治疗,自觉身体状况完成这项工作还是能够适应的,于是就答应了魏峰主任的要求。然而,当第一次接到通知前往设在淄博职业学院的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参加会议的时候,才知道事情原来没有当初想象得那样简单:原来这是要编纂县里的历史文化通史。虽然从量的角度看任务并不重,问题是要用有限的篇幅,写出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概况,没有对本县历史文化的宏观把握和微观了解,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何况这样一个任务要由一个各方面资源严重缺乏的人来完成。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工作,虽然此前也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关于桓台人文历史的文章,负责《王渔洋文化》的编辑工作也有五年,真正系统梳理本区域的历史文化脉络,这还是第一次。所以,看了发下的会议材料,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丝动摇:我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听完会议主持者、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原主席岳长志的讲话,听完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宇声的学术写作规范,听完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原院长、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院长、齐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宣兆琦教授关于附卷写作计划安排,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兄弟区县与会人员的设计和构想,心里在迅速地评估着这个任务的完成概数,离开桓台报社十多年以来的阅读情况也不约而同地涌现在脑海中。最后决定,还是先试试再说。

http://zibo.sdnews.com.cn/xwzx/201704/W020170414610291916192.jpg

    经过梳理之后,桓台人文历史的脉络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桓台建县时间虽然相对稍晚,但是文化特点则非常明显,文献资料保存也相对完善。建县以前,以史家遗址为制高点,以马踏湖区为标志,这就是少海水韵,也可以称为齐风水韵。建县以后,以新城王氏影响最大,附以望族群体,贯穿新城始末,这就是江北青箱。有了这个把握,写作提纲也慢慢清晰起来。于是,按照这个考虑,编写出写作提纲送宣兆琦教授审阅。2015年5月底,按照编委会的要求来到宣教授办公室的时候,他首先肯定了这个提纲,听取了我编制这个提纲的缘由、依据、写作设想和学术界对新城王氏以及王渔洋研究的现状汇报,然后就这个提纲的写作和通史编纂的宏观对接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鼓励我尽快进入写作阶段。
    结果是美好的,过程是艰苦的。最大的艰苦,还是苦于资料的缺乏。宏观层面好说,具体到每一个内容,没有具体而实际的史料支撑,想完成写作任务是不可能的。写作过程中,我重新查阅曾经阅读过的史料,不放过任何细节,重新阅读过的家谱就有二十多家。有的家谱难以寻找,就通过熟的亲戚朋友代为借阅。比如《于氏世谱》《毕氏世谱》,就是西镇村支部书记徐银书代为借阅的。没有写作经验,就咨询请教曾参与《淄博文化通览》写作的陈汝洁同志。一些章节的写作,甚至直接委托具有写作能力的同志,比如第一节的县情概述,就是由县委办公室的赵新同志执笔;望族文化部分中的徐氏家族文化内容,是由桓台一中逯志山老师执笔的。其他的一些史料,也得益于县内同志者的研究,比如望族文化一节涉及到的家族文化,就得益于王毓棠、徐书森、沈云起、耿嘉鸿、毕志胜、伊利善、傅光辉、陈志刚、陈学荣、张迅等诸位先生的研究。虽然写作提纲和大部分文字是自己的作品,最后的撰稿却只属了我自己的名字,这些事情是需要说明的。写作过程中,时任县委办主任郭凯、副主任魏峰提供了相当的帮助,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的资料需要购买,办公室的张亚楠总是热情地帮我代购;有些一时记不准确的内容,包泉敏帮助核实的声音也会隔着办公室的隔段飘过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文稿的写作,到2015年底就基本结束了。修改的过程,也经历了半年的时间,直到出版,也仍能发现文稿中存在的问题。参加这次写作,虽然付出了较大的劳动,收获也是巨大的。虽然只有短短五万多字,自觉这是第一次对桓台区域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14日的首发式上,宣兆琦教授总结了这部书的特点。他说,这部书填补了淄博没有文化通史的空白,具有通和史两个特点,体现了三个价值。淄博的文化,先秦部分的齐文化的明清时期是两个繁荣期,典籍多,研究多,但是汉以后至宋元,空白较多,这次搜集到了这一时期的若干史料,淄博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真正实现贯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史料性。我想,我参与的撰写的内容,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