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四十年

(2015-08-16 06:40:50)
标签:

情感

教育

历史

分类: 琐事留忆

今年春天,在泰安工作的同学于利民电话联系,邀约初中同学去他那里作客。因为早有此意,欣然应承。然而,半年多来数度行心,屡次爽约,一直未能成行。于是,于同学干脆决定辛苦他一个,方便众同学,回老家一叙。

确定这次聚会,是一周前决定的,除去邀约同学,还特别嘱咐,一定要邀请到初中时候的班主任成希岳老师。我的工作,平时并不十分紧张的。例外的是,这周一开始,便接手了几件急着做的事。没办法,只好委托与餐饮相熟的周同学联系酒店,给相关同学打电话,相聚的事情很快筹划得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同学以来的情景历历在目,从青涩少年,到花发满头,恍然间掐指一算,今年恰是初中生活四十年,不禁感慨顿生。

1975年夏秋间,结束了本村小学五年的学业后,开始了初中的校园生活。当时我们上的初中,叫周家联办中学,是当时周家、闫家、苇河、万家、永富五个村联合举办的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就在周家村东龙须沟的小河边。几排简易的房子,有的古朴敦厚,有的简洁粗陋,虽然不知道那些房子原来做过什么,现在想来,那端庄房子的格局和规模,显然是解放前村里大户人家的。我们所在的教室,很明显是新建的,但是门窗上的玻璃却是破烂不堪的,特别是经过假期之后,发育尚不成熟的我们,经常从掉下玻璃的窗户格子里钻进钻出。如果不是琅琅的读书声,很难与学校联系起来。当年的学校生活,记忆不是十分清晰了,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各自的影像。但是在班里扮演的角色,记忆还是蛮清楚的,一见面,往往是把沉浸在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说出来。比如于同学当班长,便把帮班主任老师做管理工作当作自豪的事,事实当时也确实是值得自豪的事。班主任老师有事不在的时候便委托他管理班里的事务,于是他也便假公济私,装进一些他自以为是的内容,俨然是老师的代言人,谁要是反对他,便成为反对老师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经常是一呼百应,从者如云,即使去做违反学校纪律的事,也总有一群人跟着,于是平时对他不恭敬的同学也常常跟着倒霉。自然,当年在校期间各自已经忘记的事情,彼此提醒,便也成了爆炸性的“旧闻”,大家便哄堂大笑,餐厅里便飘起开心爽朗的笑声。

我们上初中的年代,“文革”还没有结束,学校的秩序虽在逐渐恢复,但是还有反复,“白卷英雄”“反潮流”同样波及到我们,尽管并不理解“张铁生”“黄帅”们的全部含义,学校里还是经常召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写作包含这些内容的体会文章,有时候也搞点学习经验交流会之类,甚至也要赶鸭子上架,在大会上发言。因为不理解,文章没法写。作业要完成,只有抄报纸。记得有一个同学甚至连《参考消息》上的电头“新华社北京某月某日电”也抄上了,气得老师大发雷霆。而男女同学平时是不说话的,最常见的是在课桌上划上一道线,有的甚至用刀子刻,谁的胳膊肘有意无意地过了这道线,正常情况下就是一场“战争”,有的男同学显然不是女同学的对手,常常败下阵来,经常是有心挑事,不能打赢,脸上不时带上战争的印记。

往事如烟,四十年光景一幌而过,经历过当年的生活,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生活,虽然有很多的不如意。四十年前,我们走进了同一间教室;四十年后,我们再次相聚,说不尽的是同学情谊,聊不完的是相互的嘱托。成老师说,虽然不经常见面,但经常听到大家的消息,知道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的成就,心中颇为自豪。祝福大家。

与会同学书其名:于利民、成近志、高奎平、王涛、周春英、周广红、范文秀、魏恒远,班主任老师:成希岳。另有李平、王锋二位同学因故未到。但是,上菜的时候,算上这两位了,尽管他们没来,与会的同学是要把他们计算在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