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象津(1738——1824),字汉渡,号莪石,别号雪岚,桓台前大王村人。15岁入私塾,21岁中秀才,43岁中举人,铨选知县,直到83岁才改授济宁直隶州学正。著有《白云山房集》一函五册传世,其传略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成瓘称,“吾济南郡为山东省会,近百年来,沉酣古籍,以博雅著者,历城林汲山人而后,惟新城张象津先生独出冠时”。
张象津出生于书香世家,学识渊博,通晓四书五经,尤精于诸子百家及宋明理学,致力教学与著述凡五十年,执经受业弟子遍布齐鲁,远及燕赵苏浙。他言传身教,循循善诱,阐发经义,见解精辟。经常告诫学生,“古圣先贤并非不可企及,力学笃行者皆达到”,写作文章要“题得其情,字得其识”,“不务时趋,不求速效,达于至善为指归”,“学请业者,不远千里阐发经义,以圣贤之必可学,凡化雨所及,莫不奉为人师”。他先后在本县、临淄、长山、临邑、临朐,直隶邢台、天津等处教书。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弟子考中进士9人、举人33人、各类贡生47人,放官任实职者47人,其中府同知以上17人,二品以上4人。当时有人送联语赞他“十八学士双力案,七十二贤半在门”。他逝世后,学生为立弟子碑,私谥“文贞先生”。
张象津一生好学,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先后著有《澅中集》《花山集》《北杏集》《黎邱集》《漯川集》《莪石诗钞》《任城诗钞》《白云山房日课》《白云山房时艺》《雪岚记闻》《白云山房文集》《考工释车》《等韵简明指掌图》《离骚经章句义疏》《新城后志稿》,主修了《邢台县志》等书。他撰写了大量的书序、寿序、碑记和人物传记。因一生教书为业,经济拮据,为收藏王渔洋及县内诸前贤书籍,用去了大部分积蓄,因而其生前无力出版其著作。张象津去世后,在挚友前新城知县刘大绅的呼吁下,由其孙张绳武、张绎武及门人济南朱畹,寿光李景沆,冠县赵锡书、赵汝毅,本县王允楚、张宗光、吕烶、魏纯嘏、胡公桓和王维潜等人编校赞助,将以上著作合订为《白云山房集》一函五册行世。其中诗集三卷,文集六卷,学术论著三编。入清代《四库全书》书目。近年又被收录新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丛书。徐世昌论其诗:“治宋学,诗多见道之言,而逋峭清空,不坠理障。其《桔槔叹》云‘城中达官梦初醒,美人素绠汲银瓶,辘轳转向雕栏听’。非诗人不能道。”
张象津为乾隆、嘉庆年间王渔洋研究领军人物之一。乾嘉时期,新城王氏已趋向衰落,“池北书库”之书、王渔洋及其家族诸贤之著述和手稿流散各地。张象津凡发现书籍秘本及手稿,不惜重金购置,收藏王渔洋等王氏手稿、书籍等百余种,以及大量县内先贤和国内名人书籍。撰写了《王文简公传》和《渔洋著述板刻考略》,对于学术界对《神韵集》是否存在的质疑,明确指出此书为曾任新城知县刘大绅带走,为后人研究王渔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