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渔洋山人精华录》编纂与刊刻考略
(2013-09-10 22:19: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王渔洋文化 |
《渔洋山人精华录》编纂与刊刻考略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一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创作标榜声华,自树坛坫,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被誉为清初诗坛领袖、一代诗宗,执文坛牛耳达五十年之久。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王士祯遗书》、《带经堂全集》、《渔洋山人精华录》、《衍波词》、《居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分甘余话》、《渔洋诗话》等三十余种、四百余卷。《渔洋山人精华录》是其诗歌代表作。关于该书之编纂,历来有着不同之说法;对其书之刊刻者,则鲜有述及。本文不揣浅陋,谬为考略。敬请专家不吝赐教。
一、编纂者之歧说
关于是书之编纂者,学界历来有王氏“手定托名”说和“门人编纂”两种说法。比如较王士祯稍晚的清代另一著名学者钱大昕认为是书乃作者“手定”。(1)而与钱氏同时代的学者张承先(王士祯弟子张云章之族孙)则主张是“渔洋门人”所编纂。(2)
其实,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二自云:
东坡诗云“诗文岂在多,一颂了伯伦。”朱少章谓《艺文志》载《刘伶集》三卷,伯伦非他无文章。钟退谷谓‘刘脊虚生平诗才十四首’。予观独孤及《三贤论》及殷寅所叹,脊虚之长不止于诗,诗亦岂止十四首。但此一颂十四诗足以不朽其人,他文可不必传。政如白头花钿满面,不如美人半妆耳。山谷《豫章集》最多,而晚年自删其诗,止存三百篇。徐昌谷自定《迪功集》亦最少。二公正得此意。予生平为诗不下三千首,门人盛侍御诚斋符升、曹祭酒峨眉禾为撰《精华录》,意存简贵。然所取尚近千首,愧山谷、昌谷多矣。
这或可看作王氏对其《精华录》之编纂缘由和编纂者的最完整解释。王氏言明是书乃其门人盛符升、曹禾所编。
王士祯门人林佶《渔洋山人精华录后序》亦言:
吾师新城王先生,以诗学为海内宗师者四十余年。其诗曰《渔洋集》、《渔洋续集》、《南海集》、《蚕尾集》、《蜀道集》、《雍益集》,通三千余篇。门人盛侍御、曹祭洒尝仿宋蜀人任渊纂《豫章集》之例,择其尤合作者千余,以为《精华录》,凡十卷。
王士祯子启涑《雍益集总述识语》也讲:
右家君门人盛侍御诚斋先生题《雍益集》首总述一篇。此后又有先生同国子祭酒曹峨眉先生所编《精华录》十卷……
按:盛符升:(1615-1700),字珍示,江苏昆山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历官御史。《晚清簃诗汇》谓其“诗沿云间派,后著籍王士祯门下,佐编《精华录》。”盛氏长渔洋近廿岁,渔洋很多著作都是盛氏遵嘱编刻而成。如《渔洋山人诗集》、《渔洋续集》、《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陇蜀余闻》、《唐贤三味集》等。曹禾:(1637-1699),字颂嘉,号峨眉,一号未庵,江苏江阴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十八年举博学鸿词,官至国子监祭酒。“王士祯定都门十子,以禾为最佳”(《江苏府县志·光绪江阴县志·人物·文宛》)。既如此,编纂《精华录》之事,交由盛、曹二人,亦于理不悖。
但林佶之子正青为《王贻上与林佶人手札》所作旁注则云:
阮亭先生著述甚富,晚年合其前后集,择尤粹精者,定为四册,授先君书,剞劂以传,名曰《精华录》。
“手定托名”说,葢出于林正青之旁注。因为旁注的含混,致使后人对《渔洋山人精华录》是盛、曹二人所纂产生了怀疑,乃至否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传士祯所手定。其子启汧跋语称门人曹禾、盛符升仿任渊《山谷精华录》之例,钞为此录者,盖託词也。(3)
《清朝文献通考》也讲:
《精华录》十卷,乃士祯删掇诸集,手定成帙。其子启汧以为曹禾、盛彦(疑当为“符”。作者)升所录,盖託词也。(4)
表现最为激烈的是较王氏更晚一些的清人翁方纲。他在《复初斋文集》卷三十二《跋渔洋手柬》中断然否定《渔洋山人精华录》是盛、曹二人编纂:
侯官林氏所藏渔洋手柬,皆致林吉人者,蓋吉人为渔洋书《精华录》时所手书也。吉人之子正青旁注云:‘阮亭先生著述甚富,晚年合其前后集,择尤粹精者,定为四册,授先君书,剞劂以传,名曰《精华录》。’按:渔洋诗,今学者皆知是盛侍御、曹祭酒所选,据此手柬旁注,当得其实,直是渔洋自定,托名于盛、曹耳。
若按王氏自云,翁方纲仅据林正青旁注就得出这种“托名门人”的结论就显得有些勉强。
另,清末著名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及图书馆学家缪荃孙在其《云自在龛随笔二一三》言及此手柬时亦认为是王氏“手定托名”:
林吉人为江钝翁书《文钞》,为王渔洋书《精华录》,为陈泽州书《午亭文编》,王陈皆名位显赫之时,钝翁已殁,风义尤足动人。王息尘藏渔洋致吉人手札十馀通(余已刻入《烟画东堂小品》),皆写《精华录》时商榷语。诗手定,托名于门下。
总之,从王氏及其子、林氏的话来看,《渔洋山人精华录》是“门人编纂”。但是否如学界认定是书有作者“自定托名”的成份,似乎并无铁证。而且,我们以为无论从何种角度都难以分析王士祯要“托名门人”的理由。
众所周知,《渔洋精华录》是“写刻本”,著名的“林氏四写”之一,书写者林佶亦为王士祯弟子。所谓“写刻本”,即书稿由作者或名家书写,然后依样上版刻印。关于写刻本,现代版本学家有很好的论述:“清刻一般可分为写刻与宋体字刻两大类……中国雕版早期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写刻本,从唐五代起,历宋、元,直至明初无不如此……这种风气直到明代正德、嘉靖,才有了转变,出现了‘宋体字’。开始字形是方的,后来渐趋狭长,或如汲古阁的微扁,总之是出现了规范化的字型。这在雕版史上是一种进步现象……规范的、易于仿行的书体,使并非书法艺术家的写手也易于掌握。”(5)可见,“写刻本”是相对一般书手抄写而言的。
林佶(1660-?)福建侯官人。字吉人,号鹿原。“受业长洲汪编修琬,拔贡入成均,受诗于新城王尚书士祯……已卯举于乡,丙戌特旨入直武英殿抄写御集,壬辰钦赐进士,佶名在第一……工篆、隶行、楷,上自王公,下至流球、高丽无不购求藏”(《福建府县志·乾隆福州府志·人物·文宛》)。林氏是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小楷、篆、隶师汪琬,笔意刚健,尤精小楷。”(《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曾为许多名家抄写过文集,其中《尧峰文钞》(汪琬撰)、《午亭文编》(陈廷敬撰)、《渔洋精华录》(王士祯撰)、《古夫于亭稿》(王士祯撰),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
“家故贫,至典衣鬻产以给饮”(6)的曹禾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过世。次年(1700)十一月盛符升以八十六高龄辞世,而王士祯将抄录之事交予林氏正是在该年之夏季(7),如果认为此前《精华录》初稿已由盛、曹编峻,故可进入抄录程序,在时间上亦能接榫。
早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时,王氏观宋刊本《山谷精华录》后就慨叹曰:“惜录中取舍未尽人意耳。”(《居易录》卷三十)所以在林氏抄录《精华录》并付梓期间,王士祯曾多次致函林氏,与之商讨有关事宜,事无大小,皆有涉及。这些信函后被编进《王贻上与林吉人手札》。值得注意的是,王士祯在这些信函中,除了商讨和催促抄录事宜,更重要的是在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编纂,小如字句之斟酌:“《精华录》成,大序之外,旧序尚须刻一、二篇否?虞山钱宗伯‘与君代兴’之言曁赠诗‘勿以独角麟,俪彼万牛毛’之句,实为千古知己,尤不可割”、“钱牧斋见赠古诗,题下添注贱名二小字,并闻。”等等;大如诗作之增删:“《精华录》末卷《雍益集》中诗,其《静居寺》五首,一首可删。《春城堆》绝句一首可增入。”等等。因此,王氏“手定”说在这一点上也有道理。而且可以认定林佶不但是《渔洋精华录》的书写者,而且与作者王士祯一起对的该书初稿又进行了后期编纂。
所以,单行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四部丛刊》本)卷端题“门人候官林佶编”。而当代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辛德勇先生据此认定《精华录》“是他(王士祯)在晚年自选的精品,托名门人林佶编选以行世”(8)
林佶《渔洋山人精华录后序》又谓:“……康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夏,先生以授门人林佶。佶承命编录,稍有增减……时先生迁大司寇,政事纷遝,方抱疾不暇休,乃出盛、曹二君子所撰《精华录》以付佶,更定次之。……挂名于其端……因识兹录授受之缘起,以为后序云尔。”可见,林氏至少是该书后期的参编者之一。
林佶抄录此书,何时告竣未见记载,据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王氏与门人顾嗣立书云:“吉人果能于岁月终始此局则善矣。”(9),可知其时抄录之事尚未在进行之中。
在清代版刻史上,王氏《精华录》历来被当作私刻书中写刻本或精刻本的代表之作。但检各种书目,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题“林佶写刻本”,而不及刊刻者。我们认为,其实真正的刊刻者是顾嗣立秀野草堂。
顾嗣立(1665-1722),清江苏长洲人,字侠君,康熙五十一年进士,亦王士祯门人。顾氏为清代版刻史上私刻手写精本方兴之时重要的刻书家之一,其所筑“秀野草堂,海内知名,士造吴者无不流连”(10)当时名家朱彝尊就亲为游历,并撰《秀野堂记》盛赞之(《曝书亭集》卷六十六)。除为其师王士祯刻《渔洋精华录》外,康熙三十八年秀野草堂所刻《韩昌黎先生诗集》、四十二年所刻《汤子遗书》等均为当时私刻方兴之时的代表作。
康熙三十九(1700)年,林佶到苏州,顾氏得王士祯书,知道将刻《精华录》,喜而赋绝句四首。(11)此后,王士祯多次有信函商讨、询问刊刻之事。如:
康熙四十年(1701)正月致友人宋荦中:“……吉人为弟写《精华录》,不识已付侠君几卷?”(12)
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一月致顾嗣立: “两手奉示,知《精华录》过蒙留神,感激不可喻。又得宛陵、梁宛二中丞共相佽助,可望告成。但吉人果能于岁月终始此局则善矣。寄到刻样六纸,误数处皆已批注。”(13)函中所称“共相佽助”者“宛陵、梁宛二中丞”,亦是王氏弟子兼友人,宛陵为梅庚,梁宛为施闰章。
可见,上书的最初刊刻者,当为顾嗣立秀野草堂。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无论《渔洋精华录》的初编者是何人,林佶是该书的誊写者及后期编纂者;王氏本人在后期亦始终过问与关注其事;刊刻者为顾嗣立秀野草堂,这些是可以肯定的。
注释:
(1)(2)《渔洋集外诗序》《丛书集成续编》本《渔洋山人集外诗》书首;
(3)该书卷一七三 集部
(4)该书卷二百三十四
(5)黄裳 《清代版刻一隅》齐鲁书社
(6)《江苏府县志·光绪江阴县志·人物·文宛》
(7)林佶
(8)辛德勇 《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38;
(9)(13) 《蚕尾集剩稿·寄门人顾侠君嗣立孝廉》;
(10)《江苏府县志·长洲县志·人物·文宛》;
(11)顾嗣立 《大小雅堂诗集》卷三《司寇新城王先生从都门寓书见存云将有精华录之刻喜而赋四绝句》;
(12)《蚕尾集剩稿·答宋牧仲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