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云山房集》重版后记

(2013-09-10 14:34:42)
标签:

文化

张象津

白云山房集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张象津是新城(今桓台)县前大王村人,是清朝中叶乾嘉时期山东地区名儒,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和乡邦文献收藏家。其传略见诸《山东省志》《重修新城县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书籍。清代学者成瓘称“吾济南郡为山东省会,近百年来,沉酣古籍,以博雅著者,历城林汲山人而后,惟新城张汉渡先生”。

    新城自古为文献名邦,明清两朝更是极一时之盛。然自王渔洋身后,不唯王氏著述与“池北书库”所藏日渐散佚,被视为乡邦文献渊薮的县志亦失于纂修。作为王渔洋里人的张象津,热衷收集乡邦文献,凡关乎乡邦的珍本秘籍,他往往不惜重金购置,其“白云山房”收集王渔洋等王氏族人手稿、批校本书籍达百余种,他撰写的《王文简公传》和《渔洋著述版刻考略》,为后人研究王渔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和理论佐证。桓台自康熙癸酉年(1693)至民国癸酉年(1933)240年间没有志书,这段历史几成空白。嘉庆年间,张象津撰写了《新城后志稿》,记录了康雍乾嘉年间新城县发生的重要事件和职官、科贡、名人、文苑、逸事等,使这一段历史得以记载并传承,为民国《重修新城县志》的编纂提供了文献基础。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书序、寿序、碑记和人物传记,为后人留下了数量众多、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料。而且,张象津一生致力教学,受业弟子遍及齐鲁,远及燕赵,弟子中位至督抚守道者屡见不鲜。因此,研究桓台清朝中叶前后的历史离不开张象津,研究王渔洋同样不开张象津。特别是对于王渔洋版刻文集的收藏与保护,其贡献远远超出了桓台一县。所以,研究张象津,对于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加强王渔洋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象津的成就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世时即被人誉为“学博”。他的诗歌曾被徐世昌选入《晚晴簃诗汇》。徐氏论其诗称,“治宋学,诗多见道之言。而逋峭清空,不坠理障”。他的音韵学著作《等韵简明指掌图》至今被学界关注,北京大学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中山大学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及山东大学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等论者均将其作为重要著述加以研究。但是,张象津研究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2012年,张象津七世嫡孙张迅撰写出版《张象津先生年谱》,对张象津一生履历及重要活动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梳理,特别是桓台及周边地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白云山房集》原为一函六册十二卷,含《白云山房诗集》三卷、《白云山房文集》六卷、《考工释车》一卷、《离骚经章句义疏》一卷、《等韵简明指掌图》一卷。道光九年(1829)初刊,道光十六年(1836)再版。200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张迅主编《三贤诗草墨宝》,收入《白云山房诗集》稿本三卷。近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山东文献集成》收入了道光十六年本《白云山房集》。清刻本《白云山房集》现已较为稀见,至于皇皇200册的《山东文献集成》,因无单行本,个人购置不易。因此,桓台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决定重新翻印《白云山房集》,供有关学者参考。重印本分上下两册,其中《白云山房诗集》一至三卷、《白云山房文集》一至三卷编为上册;《白云山房文集》四至六卷、《考工释车》一卷、《离骚经章句义疏》一卷、《等韵简明指掌图》一卷共六卷编为下册。

    本次重刊《白云山房集》,承蒙桓台县地方文化学者陈志刚先生辑得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本电子版,张象津七世嫡孙、《张象津先生年谱》作者张迅先生鼎力相助。陈汝洁、成国栋、孙振、包泉敏等同志在本书翻印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限于能力和水平,重印本仍然存在不少缺点错误,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