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小清河的几篇旧文章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一)小清河考
小清河在县北三十里(指旧县城之北30里)。每遇积雨,獭水浩悍,其居上游者刁家庄(刁镇也)一带,则患坝高壅流;其居下游者段家桥(今邹平县段桥村,明清时代属章丘。)、郑家道口(今刁镇任家道口村也)一带,则又患坝低冲决。往往相争高下讦讼,所赖有司时加疏浚,俾免浸潦。此邑东北乡之急务也。
按:獭河非漯水辨已见前第。古之獭水注小清河,而今之小清河反以獭水为源,则水道迁徙新故之迹不同也。
小清旧河由历城入章丘,经邹平、新城(今桓台县也)、高苑(今高苑县并入高青县)入海,实济水故道。
宋熙宁十年(1077年),大河决,水汇梁山泊,分二派。其北派流入北清河(即济水),至历城东北,又舍北清河渠,挟北清河水走漯水故渠中,至济阳、齐东、青城、滨州以下,又舍漯渠入大清河旧道注海。
金明昌五年(1194年),大河决,又偱此道。于是北清河水终由漯渠,而历城、章丘界中济水之经流微矣。(井窥斋曰:刘豫开小清在五十多年以前,济水在历城为新开河道、在章丘走济水故道,故济渠有小清之水经流,未干涸也,前人考证有误!)
经流既微,刘裕(伪齐皇帝刘豫也,伪齐政权存在时间在1130年至1137年之间。)堰泺水东行济渠,会巨合、芹沟、百脉、獭河诸水以成川。于是,人谓行济阳、齐东者为大清河;谓行历城、章丘、邹平者为小清河矣。
《齐乘》云:“小清河为运盐河。”明甘一骥《盐河议》云:“盐河东一支属乐安批验所,为小清河,出趵突泉,流古明湖,经华不注山、龙山,又经章丘、邹平、长山(今长山县并入邹平县也)、新城、高苑、博兴,此盐河东一支,通海沧高家港,十一场之盐利者也。”又刘珝①、许成名②《小清河纪略》云:永乐时,小清河水失其经,坏民庐舍,不可数计。成化癸巳(成化九年,岁在癸巳,即公元1473年。),大参唐澞③请于巡抚御史牟俸④浚小清。自历城而东,由四风闸(今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也)西转而北,又东经老僧口(今历城区唐王镇老僧口村也)庄中,又东北经郑社码头(今章丘市白云湖镇郑家码头村也)北,又东北经赵官桥(今章丘市水寨镇赵官桥村也)南,至水寨(今章丘市水寨镇也),入章丘界,又东北至薛渡口(今章丘市辛寨镇薛渡口村也)。一支东北从柳塘口(今章丘市辛寨镇柳塘口村也)东南,经段家桥入邹平,至乐安(今东营市广饶县也)入海,此小清河之正派也。一支向北,从薛渡口经滚水坝入齐东(今齐东县并入邹平县)减河,注大清河,此小清河之分流也。水复故道,出章丘迤东诸县,膏腴可耕之田数万顷。自嘉靖癸巳(嘉靖十二年,岁在癸巳,即公元1533年。),
成化以后,十一场支河干涸,商旅不行,乐安批验所裁革,小清运盐之道始就湮塞。嘉靖以后,泺水自历城东北之堰头北决入大清河。(刘希夔⑥《齐东水患考》云:万历戊戌,大清荡齐东城北,氵盲河荡齐东城西。)于是小清自章丘以西遂无上游,而自历城经章丘之旧道终废。此小清旧河之源委也。
旧河既废,惟獭水仍复东北行,注邹平迤东小清故道。于是章丘之獭水独专小清之名。
顺治四年(顺治四年,岁在丁亥,即公元1647年。),山水骤发,不偱故道。獭水决万家口(今章丘市辛寨镇鲍家村也),水势横流,入浒山泺(今章丘邹平之间芽庄湖也)。邹平、长山、新城历遭水患。
康熙五年(康熙五年,岁在丙午,即公元1666年。),獭水复溢。巡抚张(待考)亲临踏勘,寻源究委,开浚旧道,议建严坝,以杜新口之弥漫,未果。
巡抚钱公珏⑦(钱珏,嘉兴人,举人,康熙二十六年任山东巡抚。),始举其役,二年而功成。塞万家口,沿河皆筑大堤,以束其势。
戊辰(康熙二十七年,岁在戊辰,即公元1688年。),邹平知县程素期以民间愿开万家口白上官。
甲戌(康熙三十三年,岁在甲戌,即公元1694年。),巡抚桑(桑格,满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一年任山东巡抚。)允其请,开万家口,设滚水坝。水平,则由段家桥小清故渠;水涨,则出滚水坝泄水四五分,入新决河,注浒山泺,邹民便之。
今万家口北故道淤高,河堤尽溃,万家口之流益迅,遂尽由决河入浒山泺,至邹平之柴家桥(今邹平县明集镇柴家桥村也)西,趋小清故渠东行,入乐安。此小清河现在之水道也。
①刘珝:生于1426年,卒于1490年,字叔温,好古直,寿光阿河里人(今青州高柳镇阿河村人),进士,成化十年任吏部左侍郎,翌年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明宪宗称之为“ 东刘先生”。后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衔,弘治三年卒,谥“文和”。
②许成名:东昌府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嘉靖初期,升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后升礼部右侍郎。
③唐澞:字源洁,闽侯县尧沙村人,约生活于永乐癸卯至弘治戊申间(1423——1488),年少时励志勤学,及为官廉政勤民。
④牟俸:四川巴县人,景泰进士,职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
⑤袁宗儒:字醇夫,正德三年(1506年)进士,雄县半庄头人,曾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等地。
⑥刘希夔:字一甫,浙江平湖人,万历四十五年任齐东县知县。
⑦钱珏:字霖玉,号朗亭,长兴人,康熙十六年举人,授陕西泾阳县知县,擢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广东,疏言伉直,名声大振。二十五年擢左佥都御史,次年升顺天府尹。1687年至1691年间任山东巡抚,康熙帝东巡,赐“作霖”二字匾。
(二)修大小清河纪略
(明代)刘珝
济青之区有河曰大清、曰小清。
小清之源出于历城之趵突泉,中会氵盲、漯、孝妇诸水,东北抵乐安高家港达于海。大清则济水渠也,自东阿之张秋,东北抵利津富国盐场达于海。往年舟楫浮于二河,商贾遍于齐鲁,诸道水利鲜于为俪。
自永乐初以来,堙塞不通,水失其经。一直天雨,茫茫巨浸,坏民田庐,弗以数计。乃成化癸巳冬,参政唐源洁分巡海右,言于巡抚左佥都御史牟公曰:“今二河为患,守土诸君子,以频年饥馑、民不任劳为辞。彼不知救荒之中有可以兴利者,役民之中有可以济民者。惠而不知为政,恶在其民父母也。疏河之责,某请当之。敢告都宪公曰:天下事,事当预图,斯无患。即率属理之。无食之民,食之役之,属上下两得,吾知必能办此!”源洁遂躬任其责,焦劳靡宁,拥节宵征,相视地形,令水工准高下。自历城浚堰头,又至乐安,小清通矣。自张秋浚至至平阴之滑口,大清通矣。
大小清既通,水循故道,退出邹平等邑膏腴之田数万顷,民用大悦。其河内备浅,又置潴水闸;防溢,置减水闸;闸旁各凿月河。总垒闸二十有八,浚通水路五百二十里。于是青船入于济,济船入于张秋,人大称便!
(三)修大小清河纪略
许成名
济城之阴曰大、小清河,皆水之流也。济水伏见(现)不常,名随地异。按:发于沇,溢于荥,至于河,浮于汶,东达于济,入于海。济今之大清河也。小清出趵突泉,流大明湖,经华不注山,会龙山河,经章丘会氵盲、漯二河,经邹平、长山、新城,会孝妇河,又东经高苑、博兴,与乐安会乌河,北由马车渎入于海。此两河之故道也。
成化癸巳间,道塞水溢。大参侯官唐公议召饥民数万,浚数百里,通舟楫之交,广鱼盐之利,得湖田数百万顷,历城之有稻实自兹始。迄嘉靖癸巳盖六十年,大清如故,而小清之道,自博兴而西及氵盲、漯、孝妇诸河皆决塞为害,历下之西北,百里水盘回山阜,道多梗塞。每秋雨暴涨,溪溃川奔,淙居庐,灾禾稼,济人之忧莫甚焉!
惟时庵袁公来抚兹土,乃奋然曰:“水以养人,顾以害人,治之无道耳!吾闻之:善者,顺其性,莫与之争;为之,委以杀其势,斯传害为功矣!害之不祛,惟抚之愆。”遂自博兴达历下,开小清故道,凡三百里;疏郑黄沟,分新城之流;疏新河,杀乌河之势。其氵盲、漯、孝妇诸河,则浚其塞、导其支,而树之防。于是诸水悉平,咸注之小清河矣!又历下之西南、大清河之北、黄冈之西旧石桥,四出回折,八十余里河,旁达曲贯。于是诸路之水咸注之大清河矣!
夫济水经纬济兖之墟千余里,派析条分,驱而之道,俾生民无水之虞,而反滋其利。然抱康济之蕴,笃极惠之诚;关蒸黎之利,审山川之纪,未有济者也。于是乎,唐起其端,而公益大其后,上下百余年,鸿猷骏功,炳炳齐鲁。溯其时,亦癸巳,若造物相之而然者,其数数哉!苟嗣是有为之绍,殆万世之利也。窃谓九河失道,神禹迹微,而江北兖冀之区,每秋水横发,任其泛溢而莫之理。畏动寡谋者,则委诸海桑陵谷之变;而贪功喜事者,又凿以自用,而昧之宜,乃若树不可已之功。惟仁且智者能之。故清河之役三载而民不困。
时巡抚砺庵方公㈠实与有议。而藩臬群公,若先大参今布政使张子钦㈡、宪副张子坤,则往莅厥亊。布政秦子钱,参政李子显㈢、杨子维聪㈣,宪副祁子鹤㈤、赵子锦㈥,佥宪史子臣㈦、周子相、谢子兰成,乐观厥成,惟公务大,体略烦细,民有阴被其福而莫知之者。去之日咸遮道痛哭三十里。济守应子槚㈧乃疏其事以请余览,而异之曰:是东人之利罔穷而受弗竭者,为志其略,俾后有考焉!
㈠方钝,字仲敏,号砺庵,巴陵人(今岳阳县沙陂村人),生于弘治元年,正德十一年中举人,十五年登进士,十六年点翰林,累官至户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少保衔,谥“简肃”。
㈡张钦,字敬之,号心斋,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曾任山东布政使。今趵突泉公园“观澜”二字碑,为张钦所书。
㈢李显,字崇纲,号台南,乐清人,正德三年进士。
㈣杨聪,正德十四年解元,嘉靖辛卯科状元,固安人,曾任山东布政司左使,嘉靖十九年致仕。
㈤祁鹤,安邑人,正德进士。
㈥赵锦,字元朴,号麟阳,嘉靖进士,侍从王阳明。
㈦史臣,吴江人,曾官佥事。
㈧应槚,字子材,号警庵,遂昌人,嘉靖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广东军务。曾任济南知府。
(四)漯议
李开先
东省青济之间,水之大者莫如二清河。治者顾后河而先漯河,何也?以其冲要有害,用力少而成功多耳!
大清河发源平阴县南柳沟泉,从张秋分流而灌长清、齐河,至历城会泺水,经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诸州县,至宁海场达于海。
小清发源济南趵突泉,出大明湖,经华不注山,下章丘白云湖,会氵盲、漯二河,转而之东,过浒山泊、邹平、长山孝妇河,新城乌会河、博兴、高苑,至乐安高家港达于海。
大清河自泰山迤南及西北之水皆注焉。会流至齐东势方汹涌,而齐东东南城角去河不过二三步,即陡峻不测之渊。是大清河不堪再会漯河,盖会,则流益汹涌、城益冲浸。该县之城使大清河不与漯会,坏亦迟速间耳!欲使漯与大清河会流入海,不必别开水道,但移此城东南一角近内,内多隙地,为力无难。有借言坏城者,不可听也。况漯水止令一半由柳塘口、薛渡口、陈恺沟会于大清河,计势似无不容,非全以漯水。使之会大清,逆水之性也。
小清河自省城迤东、青州迤西诸山之水皆注焉。今泺水、白云湖、氵盲河之水皆径入大清河,不复入小清河。惟漯河之水今为小清之源,自柳塘口以西之小清遂废。惟东会浒山泊、岔河、孝妇河、乌河、汉辏河诸水入河,中间小清曲涧尚不知有几,汹涌之势比之大清稍次。然在大清不为害,在小清则甚为害者,盖大清河深而阔,足以容之也。小清河浅而窄,不足以容之也。故小清一遇山水时发,不南决邹平、长山、新城,则北决青城、博兴、高苑。河北有地则欲南决,河南有地则欲北决,盗开抅讼,以邻为壑,殆无虚日。
漯水在今谓之不导亦可,故今不独治漯水云耳!其浒山泊、岔河、孝妇河、乌河、汉辏河诸水并治之,惟在拆筑小清,使之高深,足以有容而已。盖漯、浒、岔、孝、乌、汉辏上游俱各宽大,今反注于小清,势转浅窄,安得不决?故小清必使大于诸水而后能受。今小清底仅宽三丈,口面仅宽四丈,倘得将小清拆移一边,使底约宽二十丈,口面阅宽三十丈,如大清规模。自柳塘口拆筑小清分漯水一半之东,又开柳塘口使漯水一半之西,可保漯水永不为害。
或者又谓小清虽开无益。夫漯水不东,谓之无益方可。然观漯虽深不盈尺,亦向东流,是为害者特浅窄不容,非不能流也。但开柳塘使漯水之西,则小清不必拆筑,亦不为害。此但能除邹平、青城之害,而不能除长山、新城、博兴、高苑之害,且反为章丘、齐东贻无穷之害矣。邹平、青城当漯水东去之上流,漯水既西则二县安枕,虽有浒山泊、岔河二水,不足为虑。而长山、新城、博兴、高苑仍有孝妇、乌河、汉辏诸水入小清,又不免于冲决,是害犹存十分之七,故拆筑小清则孝妇、乌河、汉辏诸水并治之矣。是口迤东起,至乐安止,如此。而又开柳塘口使漯水西分,仍有河决之患,未之闻也。
今之议者皆云:柳塘一开,漯水不为邹、长、新、青、博、高六县之害是也。但不念章丘、齐东皆居下流,陈恺沟至齐东东门外方入大清,该县东南城角实邻之。又陈恺沟并柳塘以西至薛渡口地方河与沟,俱绝无堤防之固,万一水俱之西,凭何障蔽?反使章丘、齐东桑麻之地,为鱼鳖之场。故欲开此口,必先将齐东东南城角移筑进内,内多隙地,不必别开水道,致逆水性反滋泛滥城治。然后开陈恺沟,次及薛渡、柳塘旧小清,则河与沟与城既治。然后开柳塘以分漯水之势,拆筑小清者,仍是漯水一半之东,其由柳塘西,过章丘,北入齐东,亦不过一半耳!彼此兼得,可无大患。拆筑小清是又兼治柳塘、薛渡二口及陈恺沟、齐东城水害之一策也。不然章丘之害犹可言,齐东之害不可言,可畏也哉!
大清小清二河,既不相会,各径入海。为今之计,惟拆筑小清,导漯水使之东可也,柳塘似不必开。但水无有不下柳塘口迤东。漯水虽流,而性缓缓则易壅。柳塘迤西若开,其流必急急则易泻。东西高下之势于此可见。昔人治泺水、氵盲河、白云湖径入大清者,岂无见于拆筑小清哉?盖因其势而利导之也。欲开柳塘口者,如昔人引泺水、氵盲河、白云湖径入大清之例,而不尽令漯水入大清者,盖为齐东县城计也。其拆筑小清者又并治诸水,而不为一漯也。然则一开柳塘,一拆筑小清,功可偏废。平统观之,柳塘一开而漯水分,小清再拓而漯水顺,开柳塘所以为拓小清之渐也,拓小清所以为并治孝妇诸河之本也。与其全归漯水为一河,孰若两分其势之为便?与其独惜齐东之一城,孰若不贻邹平以东诸县之害之为愈?
建久安之治者,当酌轻重之宜;图长远之规者,宜审缓急之势。除民害而后兴民力,有治人而后举法治。诚得人以综理之,为万世计而不顾一时,为万民计而不徇一邑;仿禹迹之旧,相水势之宜;均夫役之劳,平工料之费;树柳榆以作堤防,通沟渠以时蓄泄;暂费而永宁,一劳而九佚;然非先治漯水,吾恐终有害而劳无功矣!故治先治漯而议亦先漯,作漯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