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与桓台县地名
在桓台县西北部有两个村庄,一名王明桥,一名波扎店,至今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的传说。赵匡胤曾在湖区一带遇难,败会城(今夏庄东边东城子),走高苑(今高城镇),避难望(王)明桥,欣喜不(波)扎殿(店)下。上了年纪的人,讲起这段故事来,真是津津有味。笔者记录于下: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幼任侠好义,青年时代在京城交结了苗光义、郑子明等人,不久砸了皇帝玩耍的地方勾栏院,被绑赴刑场开刀问斩。多亏了苗、郑二位兄弟的救助,一起逃离京城。由于皇帝下令各地州府绘形画影缉拿他们,三人不得不避开城府重镇,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某日,兄弟三人在朋友资助下来到青州府会城地界。这里地广人稀,港叉交错,道路泥泞,遍地是葭荻丛生,方向难辨。他们己经两三天没吃上顿饱饭了,恨不得立即找块地方,吃个饱,睡个足。渐近中午时,兄弟三人进了会城,在西门里寻了个酒铺,要了酒菜饭,边吃边谈。铺掌柜见他们形迹可疑,向官兵告密。官兵接到报案,派两个暗探到酒铺来。这时,赵匡胤正和二位兄弟吃喝得高兴,猛然发现窗外有人影晃动,他便小声说:“二位贤弟,先自斟自饮,待愚兄到门外看动静。”郑子明咂了口酒,不在意地说:“大哥,休得疑神疑鬼,这里不是东京汴梁,就是有几个小毛贼,怕他作甚。”话音刚落,就听到窗外有人说:“真是逃犯,快去报告。”苗光义说:“果然不出大哥所料,快吃,吃得饱饱的好向外杀。”
兄弟三人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撒了一些碎银子在桌上,便一前一后闪出酒店。此时,街上开始大乱,过往行人拥向西门。赵匡胤兄弟三人夹杂在人群中也来到城门跟前。城门已经关闭。赵匡胤等回头看时,官兵已从十字街开始向西门运动。兄弟三人窃窃细语一阵,一齐动手打倒几个守门官军,用刀逼开城门。赵匡胤抄到几个骑马的官兵背后,出其不意砍杀了几个骑兵,夺了几匹战马,三人上马一同冲出西门。过了时水不多远,后面官兵追来,三人回马截杀了一阵.怕寡不敌众,便沿着去高苑城的大道飞奔,过侯子洼,越龙湾渡口,跑了两个时辰,才望不见追兵的踪影。三个人稍稍宽心,这才打拐到苇湾深处,想喘息一会再走。刚刚坐定,远处又传来了马蹄声,由远渐近。赵匡胤、苗光义等三人屏住了呼吸,倾听着传来的动静,做好战斗准备。一会儿,听到外边一个人说:“大哥,这里好象有人来过,是不是三个逃犯藏在这里头?”另一个说:“还是送信要紧,休多管闲事,就是逃犯真藏在这里,你我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咱还是快走为好。”说完打马飞去。赵匡胤等听外边送信人走后,不由得和苗光义、郑子明嘀咕:“这是会城驻军向高苑送信,说我们三人逃向高苑方向,看来我们必须迅速离开此地。”苗光义沉吟了一会儿说:“前两年我游荡江湖时,听说高苑有个白梁王,此人甚是了得,由于此人忠勇耿直,从不阿谀上司,所以一直不得重用。小弟愚见,待我暗暗进城,访查一下实际情况,也许与我们未来事业有用处。”不等赵匡胤说什么,郑子明说:“大哥,我同二哥去一趟高苑城。”赵匡胤说:“还是叫你二哥自己去为好,你性格粗鲁易出破绽,还是在此等候为要。”苗光义也不同意郑子明去,郑子明也只好应允,但内心很不服气。苗光义走后不久,郑子明便以便溺为名,离开赵匡胤,偷偷尾随苗光义去了。
太阳已经压山了,赵匡胤在芦苇深处不见郑予明回来,知事情有变。心中正着急时,突然听到外边传来喊杀声,便提刀摸出芦苇丛,趴在沟沿上看动静。一会儿,便看见郑子明在前边跑,后边有五六个官兵追赶。赵匡胤迎上去,让过郑子明,截住官兵连砍几个后,剩下的官兵惊呆了,连忙跪下乞求饶命,赵匡胤问明情况,知道他们是看守高苑城门的官兵在盘问郑子明时,郑子明露了马脚,又无理的打倒了几个官兵,这些人赶来捉拿他。赵匡胤说:“我不杀你们,你们必须带领我们兄弟过高苑城去,否则你们性命难逃。”几个官兵连忙答应。“是…是…。”此时,郑子明已从休息地方拿着武器走来,赵匡胤问郑子明;“苗光义为何不见?”郑子明作了暗号,示意苗已混进城去。赵匡胤和郑子明说:“此地已暴露,不能再在此停留,速过城去,再想办法与苗光义联系。”赵匡胤和郑子明上马,在官兵带领下向高苑城进发。
夕阳西下时,赵匡胤等人渐渐走近高苑城。远远一看护城河边有一员战将。那战将白盔白甲,端坐在马上提刀而立,身后有一队官兵分列两边。赵匡胤问过领路的官兵,知是白梁王,便打马上前,对白梁王躬身一礼说:“落难之人赵匡胤,路过贵处,请给个方便放我过去。救命之恩今后我必有重报。”白梁王一看赵匡胤仪表不凡,想到赵匡胤敢于砸勾栏院为民出气,不由感到敬佩。但由于甲胃在身不能随意和“叛”臣交谈,也躬身施礼说:“赵匡胤,你在会城杀了我的兵马,又到高苑城来让你的同伙寻衅闹事,难道你不怕死吗?何不早早下马受缚,解往京城。皇恩浩荡,你会得到赦免的,否则休想过去。”一个要白梁王放行,一个要赵匡胤下马受缚,不容分说便交手打起来。战不三合,白梁王觉着赵匡胤出手不凡,名不虚传,暗自佩服。便想采取明斗暗放的办法让赵匡胤过去,于是便拨转马头向回走。赵匡胤也暗自佩服白梁王的本事,正全力应付时,不意白梁王拨马而走。赵匡胤并不追赶,他打马上桥,想乘机过河而去,没想到马失前蹄,摔下来(今高城镇滚龙桥即指此)。白梁王哈哈大笑,令官兵向前擒拿,郑子明一见,大喊一声:“白梁王休得无礼,我来也。”截住撕杀。此时天渐黑下来,突然城内火光冲天。白梁王怕城内有失,便急忙收兵回域。郑子明亦不追赶,下得马来到桥下寻找赵匡胤,赵匡胤已不知去向。郑子明在城外寻找赵匡胤等待苗光义不提。
再说赵匡胤滚下马来翻身下桥,沿着苇塘沟渠向前跑,后又摸向上南的大路。约走了一个时辰,回头望高苑城,火光映红了半天,隐约还听到人喊马嘶声。知是离城不远,怕官兵追来,就又向前跑了段路,迎面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过去桥有三条道通向东南西方向。向哪走好,迟疑不决,又回到桥上。此时,高苑城上的火光已经看不见,知是离城较远。心想,二位兄弟为了自己,一个在高苑城里,一个在高苑城外,吉凶未可知,自己不能离去,决心在路口上等待二位贤弟到来。正在这时,西边大路上出现了无数灯笼火把,凭经验知道是官兵向这走来。大路两旁都是沟渠水草,也不知深浅,趁着夜色,赵匡胤只好摸到桥下避难,不意沟壁陡峭又加水湿苔滑,一下滑了下去。亏桥下水不深,便趁此躲在水中,让荻草遮着头缩着身子,屏吸不动,赵匡胤骑的马也象懂事一样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官兵走到桥上,向四下照了照不见什么,便过桥向高苑城走去。
深夜人静,凉气袭人。赵匡胤从桥下水中爬到岸上,看看四周黑得可怕,想找块温暖的地方,上那儿去找?一阵风吹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不得不又摸到桥下,到原来的地方避风。天空寒星点点,银河西转了。赵匡胤又冷又饿又困,心乱如麻,很想用睡觉使难熬的夜过去。可怎么睡呢?半身泡在水中,上那倒呢?蚊子咬,水虫叮,无法睡去,不由得想到京城中父母及心爱的妻子京娘。几个月来逃离京城的苦难生活,从眼前一幕幕闪过。他又想到苗、郑二位贤弟,形影相随患难与共,才度过难关。贤弟啊,你们现在那里?一桩桩伤心事飞驶而来,又飞驶而过。夜凉如水,盼天明,望眼欲穿,盼天明,心急火燎。后人以此桥为望明桥,村以桥名即今之王明桥。
天刚亮,赵匡胤从桥下爬上岸,决心赴高苑城打听苗光义、郑子明的消息,马也象知道主人的心意,走了过来,赵匡胤上马没走多远,正遇上苗、郑二人从高苑城方向走来。三人见面,欣喜万分,各诉遇难的情况。情况紧急,不容他们再在此地延缓,便向青州白云山进发。没走多远,来到一处地方长满了荆棘、蒺藜,三人不得不拨荆棘前进。最难熬的是脚上的鞋底帮都坏了,踏上蒺藜,扎进脚板,疼痛钻心。三人不得不紧抬脚慢踩地,不时抬起脚来,小心地将脚板上的蒺藜拔出再向前迈步。郑子明由于性急,不耐心走蒺藜遮地的路,脚板已扎破多处,嘴里不住地骂娘。没走多路,三人个个汗流浃背。渐近中午时分,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平坦地方,坐下来休息。赵匡胤劝郑子明不要性急,要耐住性子走路,便暗暗将脚上的血擦去,抹上了点细泥,搬着脚板对郑子明说:“郑贤弟,你看我这脚板一个蒺藜也没有,你说奇不奇?”郑子明一看见赵匡胤的脚板没有扎的一点痕迹,便兴奋地说:“大哥宏福齐天,定有神人相助,将来一定能推翻昏君做皇上,要不为什么蒺藜不扎你。”苗光义也开玩笑说:“这叫不扎殿下嘛?”赵匡胤听了暗自心喜说:“大哥我将来登上九五之尊,一定和二位贤弟共享富贵。”后人在此地营屋居住,形成村落,名村曰不扎殿。今名波扎店。
(徐承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