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寨记忆

(2010-02-03 11:30:00)
标签:

古槐

王渔洋

小寨村

大寨

文化

杂谈

凤凰嘴

王象艮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小寨是我生活经历中的一个驿站。

    1992年5月,我调任本县田庄镇党委委员。大约3个月后,镇上安排我去东管区当主任。东管区有6个村,小寨村就在其中。当时,一个管区有1名挂片领导,6位驻村干部,我所在的东管区办公地点设在大寨,与小寨村仅一步之遥。

    我在田庄镇工作虽然跨着三个年度,实际不到两周年,几乎全部与东管区,或者说小寨村有关,除去管区整个工作外,我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就住在小寨村。因此,对于村里的情况有一些了解,时至今日,一些在那里工作时发生的小事,一些村里人的音容笑貌,都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董玉发,刘玉华,付运华,黄立兵,李丙生,李太祥,等等。特别是当工作劳累以后顺口讲出的“四十一”、“三十多”等几个笑话,到现在几乎成了他们的保留“节目”。

    小寨村只是个不到千人的小村,甚至在当时以至现在,村里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但是,这里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人文底蕴丰厚,且不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单就村中央那棵生长了数百年的古槐,就是一道秀丽的风景。

    古槐在小寨村中央偏南,旁边就是贯通村子南北的主干道,据说明洪武年间有外地移民到此地时,就有这棵树。据《桓台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向桓台一带移民发生于洪武二年,即1369年,算来已有640多年。古槐自明朝开始,先后经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4个历史时期,它既饱经了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战争频仍,百姓啼饥,颠沛流离,也目睹了新中国的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高17米,树身已枯,围3.4米,枝叶繁茂,树冠呈伞形。根如龙爪,迂曲盘结,多已裸露,踞于土墩之上。树身上有市林业部门制作的编号,显示着她已经被政府纳入古树保护的范围。土墩俗名凤凰咀,至于为何称之为凤凰嘴,并未深究。有一个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王家为寻墓地,命风水先生来到桃花岭。风水先生一看,即赞不绝口:头顶桃花岭,脚踏梅花山,好极了,好极了!遂定此为王氏墓地。有一年王宅丧事,风水先生再三叮嘱,墓地刨到一定深度即止,绝对不能再挖,王氏后人也寸步不离,日夜守侯。出殡前夕,王室一家上下因忙于丧事而无暇顾及守护墓地,好奇的人挖了一掀,发现有块石板,揭开石板,墓地飞出一只凤凰,羽毛绚丽,径直落在桃花岭北不远的槐树上,稍停即飞走了。从此人们便把槐树所在地,叫做“凤凰嘴子”,即现在的“桃花岭凤凰嘴遗址”。在那里工作时,村里有一条南北通透的大街,古槐就伫立在路中段的西侧。那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从树前经过,也耳闻过关于古槐的故事。当时的心思不在这里,听过之后,也就如过眼云烟了。
    事间过去了十多年,我的工作岗位也不断发生变化。此后不久,我离开了工作近两年的田庄镇,也离开了已经熟悉了的小寨村。但是,小寨古槐和凤凰嘴并没有离开我的生活。在报社工作期间,每到春天,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林业部门都要介绍一些林木保护知识,这棵古槐便经常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去年夏天,适逢抗日志士马耀南殉国60周年,我陪淄博晚报的伊茂林等同志到大寨村采访结束后,我们又顺便来到了这里。古槐虽老,依然焕发出生机,凤凰嘴也不再象原来那样光秃秃地,周围用砖和水泥围了起来以便保护,矮砖墙题写一些诗词,具体内容没有记住。尽管那用作保护的矮砖墙看上去裂开了缝,古槐的周围也挤满了垃圾。此后一直想去村里找几位熟知情况的人进行采访,却并未成行。

    就任王渔洋研究中心以后,我的工作内容更加具体,以王渔洋为中心,研究乡邦文化成为我的工作内容。在翻检民国版《重修新城县志·卷二·方舆志二》时,发现有文章《林茂桂桃花岭记》,所记正本县田庄镇大寨、小寨之间之古桃花岭的。而桃花岭上之桃花,正是王渔洋从祖父王象艮所植。

    据传,小寨村南头原来有条运粮河,明万历年间,新城王家看到运粮河东岸有座梅花山,地势较好,尔后王象艮游锦秋湖路过此地时,也认为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河两岸种植桃树上万株,并建起了古朴典雅的小楼,悬匾额“大埠桃花”,也就是后来的“桃花岭”。王象艮平日即在楼上看书写字,闲时凭栏远眺景色。有时趁风和日丽,邀友到此游锦秋湖,谒武侯祠,兴致所至,即在桃花林中饮酒赋诗以抒情怀,直到他出任南京国子监典范,涉足宦途,才离开“桃园天地”。据称,古槐当年旺盛时期,树冠浓荫蔽日,覆盖150平方米,素有“一树盖三沟”之说(树下原有东、西、北流向的三条排水沟,现已填平)。树下可容多人,仲夏暑气蒸人,居地小憩,凉风习习,犹如羽化登仙顿感心旷神怡,悠悠忘我。树根裸露地面,粗者如桶,细者如腕,蜿蜒曲折,形态各异。树上有禽鸟栖息,鸣声委婉悦耳。更为有趣的是,树干朝南一面,在离地1米高处,有一个大疙瘩,状如一座佛像。下面两条树根分列左右,人站在树疙瘩上,脚踩树根,双手抚膝,昂首挺胸,神气非常,顿生傲视一切,唯我独尊的感受。如今,小寨古槐早已纳入政府保护。淄博市园林局“淄园函[2006]6号”《关于全市一级古树名木GPS定位情况通报》载:桓台县,序号2、原编号F09,树种国槐,胸径120CM,树高15M,冠幅14M,生长热血良好,管护人田庄村委(估计有误,因为树在小寨村而非田庄村),所在位置田庄镇小寨村,树龄300年,经度118°00′05.4″,纬度36°59′35.2″,海拔高度11.7M。

    小寨村不仅有古槐,不仅有凤凰嘴、桃花岭,离村东不远处就是李寨遗址。遗址面积约百万平方米。1996年—2000年,桓台博物馆在遗址西部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1997年春和2001年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详细钻探,并对遗址西部壕沟进行了解剖。遗址西南部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墓地,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葬、仰面直肢葬发达地区多,另有迁葬、腰折葬,个别出现双人葬,出土器物多以红陶、彩绘陶居多。器形丰富,有罐、鼎、壶、缽、杯、鬶、尊、豆、盆等,另外还葬有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龙山文化时期遗迹有陶窑、水井、灰坑、窑穴壕沟等,出土器物有壶、鼎、杯、鬶、甗、器盖等,龙山时期壕沟大体呈圆形,周长近800米,围护面积约5万平方米,解剖壕沟宽度为11.5米,深约3米,锅底状,外壁较陡,内壁稍缓,包含物少。壕沟内西半部聚落布局比较清晰,东部为居住区、西部发现水井、零星墓葬、窑址及烧制的成器及半成品,似为制陶作坊区。李寨遗址出土的陶器黑陶数量多、质量好,器壁薄、硬度、火侯高,说明李寨遗址龙山时期可能以烧制质量上乘的黑陶为主,另一方面说明周围遗址出土的同类陶器可能基本出自李寨遗址,另外,该遗址还发现刻有8个符号的鹿角,这都表明李寨龙山遗存具有某些特殊性。

  有关资料说,从发掘到的商代遗存和暴露的窖穴、陶片分析,商代聚落分布于龙山聚落的东南部,面积约4万平方米,已发现有长方形房基、灰坑、陶窑。清理好的一座陶窑保存较好,为竖穴式,填土中的鬲足、口沿为殷商二期。商代遗迹内出土了殷商一至四期的鬲、甗、甑、簋、豆、盆、盔形器等。该遗址1997年6月被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从历史记载和考古挖掘看,这里果真是一片宝地。
    附:林茂桂《桃花岭记》   

    新城,旧为桓公台。东北十余里有村称大寨、小寨。又东七里为诸葛庄,武侯祠在焉。当两寨之中,突起一埠高可数丈,形势蜿蜒,俨若城郭。下临系河,古齐时运道。北望会城湖仅十里。埠前后瓯窭不可耕,向弃为牛羊刍牧。王子思止独爱其胜,种桃树万株,藏修其中。筑楼容膝,扁其额曰“大埠桃花”。岁丙申,思止随尊甫会峰先生之任崇川,乃绘为图以寄目,志不可忘也。一日授简不佞曰:“自艮之构此也,追先齐之霸绩,吊伏龙之高风。溯今古沧桑之变态,未尝不泫然动中山之泪。登岭四望,则长白、花、铁竞秀献奇,云霞烟雾幻化闪烁,水光澄澈如练,羑歌鸟语,杂沓上下,何减西湖!岭上桃花,灿焉成锦。清溪数曲,萦绕如带,时携三五童冠,濯缨其中。美哉!不觉神愉情旷已。一岭耳,悲者何心,喜者又何心,惟夫子教之。”余曰:“唯唯,否否!夫忧乐触于境而因乎人。吾闻之,临流洗耳者,箕山之洁也;扁舟五湖者,鸱夷之智也;鲦鱼自适者,濠梁之达也。此皆无志于世,而徜徉自放者也。吾子韫瑰瑜之妙质,负澄清之伟抱,行将唾手风云,讵一丘一壑自愉快乎?而独不闻乎登泰山则小天下乎!乃祖以忠勤死王事,视出师尽瘁曾不多让,而世泽之长较更过之。法祖德,则三分鼎足之勋祗为狭矣。置身千仞,无物得纷其胸次,则罔陵丘阜祗培(土旁加娄)矣。游神万物之表,疴癢疾痛,忧切恫 ( 空一字),则入耳声歌,新人鱼鸟,皆大同矣。吾愿子之大之也,吾愿子先天下而忧而忧之也。爰笔之以识兹岭之概云。

    林茂桂简介:

  林茂桂(生卒年未详),字德芬,号丹台,漳浦陆鳌(今六鳌鳌中)人。自幼聪颖慧悟,稍长,读书乌石紫薇山。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会试第四名,时称林会魁。授北直隶真定府深州知州。
  林茂桂勤于治政,锄除豪强,一心为民。有控诉死于非命者,立刻前往勘视,虽远在穷乡僻壤,必亲自前往,案初发生,而狱之虚实就已决定,僚属服其明鉴。后因扩建深州城墙,上报未批,工程已完成,被豪强勾结属官中伤,以擅自扩城,罢官回乡。
  林茂桂富有文才,诗文下笔立就,与张燮、王志远、郑怀魁、蒋孟育、高克正、陈翼飞在漳州芝山结玄云诗社,被称为“漳州七才子”。后又与张燮、戴燝、何乔远互相唱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与张燮、刘庭蕙修纂《漳州府志》。林茂桂中式举人后,在山间读书,其饮用的水井干涸,林茂桂亲自下井淘浚。在此之前,有太常寺卿王应显上屋顶拾瓦,所以当时民谚云:“太常捻瓦,孝廉(举人)淘井,两条冰身,金寒水冷”。林茂桂晚年租屋居水门,人称水门先生,他卒后,黄道周为撰《林深州传》。
  林茂桂著作多散佚,遗作有《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和《题观海楼》、《石室歌》、《观海楼赠明府》诗3首,及为朱天球所撰的《陶公惠鳌德政碑记》书写碑文的书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