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桓台县闫家庄,是一个只有1400余人的小村。据有关资料记载,村子原先叫闫家屋子,建立于明朝初年。当时,由于连年战争,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明王朝为发展经济,先后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向山东一带移民。县志记载,这次移民的确切时间是洪武二年,就是公元1369年。族谱记载,我的先人就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来,一世祖迁至邹平县陈度村,二世祖兄弟有兄弟五人分为五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不久,仁、义两支迁居现在的闫家村。再后来,其中的义支迁往淄川区北旺村。现在想来,我们村的建立大概肇始于此。而流传于乡里龙虎兄弟除恶霸的故事,似乎并不为虚,其中的成映斗,从本村成氏族谱中确实查到这个人。成映斗,字紫微,行三。其父成悫,字若初,禀膳生,寡交游,笃孝行,潜心攻苦,顷刻无倦。三十二而卒。其祖成衍祚,字锡吾,即为迁居闫家第一人。其六世祖成儒,八世祖成玳,十世祖成栋,均在县志有名。他的儿子成聿熏,字南虞,孙丰年外出,其后人无考。考其年分,其生存时间大约是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至今大约不到三百年。而魏武虎,我家的族谱中则没有找到,但从族谱续修的情况看,其中肯定漏掉了一些行辈,以此推测,这位魏武虎,或许就是闫家村魏氏的某一位前辈了。
闲言少叙,话分两头。
明朝末年,闫家村有两个力大无穷的好汉,一个名叫成映斗,一个名叫魏武虎,二人在乡里专行善事,爱打抱不平,由于二人是结拜兄弟,被乡亲们誉为“龙虎兄弟”。
邻村有一恶霸,名叫李士彪。此人身高马大,又曾习武。由于其母曾做过皇帝的奶娘,便依权仗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并养着一帮打手。只要看准谁家的田地好,他就想方设法占为己有;谁家的姑娘长的俊俏,就抢回家去糟践人家。乡里乡亲人人对他恨之入骨,却都惧怕其权势、淫威,敢怒不敢言,任其横行。这一切,成、魏两兄弟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想除此贼,又怕斗不过他,惹祸上身。如不除此贼,乡里乡亲不知何年何月是出头之日。二人商议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铲除恶霸的计策。
一天,李士彪收到成映斗、魏武虎的帖子,上写×月×日在闫家村西头一场院比武。李士彪一看,正中下怀,心想正好出来消遣一下,说不定还能捞上个姑娘玩玩。于是就率领几个打手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地按时来到比武地点。附近村里许多青壮年听说龙虎二兄弟要铲除恶霸李士彪,怕二人斗不过李贼要吃亏,就聚集了50来人助战。成、魏二兄弟就让大家埋伏在场院周围,等他们二人一声号令,大家一齐出来助战。
李、成、魏三人见面以后,李士彪目中无人地问:“比武有什么规则?”魏武虎说:“李兄,先别忙比武,都说你力大无穷,且是习武之人,你先让我一个后抱腰如何?”李士彪不知是计,爽快地说:“行,你来抱吧。”魏武虎从后边两手紧扣,把李士彪撸的紧紧的。李士彪方知中计,使劲撑了几撑,晃了几晃,企图摆脱这铁一般的后抱腰。这时,魏武虎大喝一声:“兄弟们现在不上还等何时?”成映斗一个箭步猛扑上来,二人奋力把李士彪摔到在地。李的打手刚要动手,只见埋伏四周的50多名青壮年围了上来,几个打手一看吓的屁滚尿流。众人来到倒在地上的李士彪跟前,你一拳,我一脚,只顾解恨,没想到把李士彪打死了。众人一看出了人命,都吓跑了。魏武虎、成英斗从此也远走他乡,后来听说当兵去了。
李士彪暴尸几天,等其母听说后率人来收尸时,头又不知被哪位仇家割了去,只剩下一具无头尸体。李母抱着儿子的尸体大哭一场,只好将其运回家。李家哪能就此罢休,连夜派人向皇帝报告,要求缉拿真凶。皇帝早就听说奶娘的儿子倚仗自己势力,在家无恶不作,对此非常反感。想对此不予理睬,但又念及奶娘的哺育之恩,就令工匠为李士彪铸了个金头,派人送回李家。李母见只给送回一个假头而不缉拿杀人凶手。就哭着说:“金头、银头都不如我儿的肉头。”
这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一定要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