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对普遍存在的“富不过三代”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改革开往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庭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章从缺乏勤俭精神、子女教育失误、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参照一些成功家族的实例,从重视做人教育、重视勤劳节俭教育、重视艰苦奋斗精神培养、注重能力培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总体上看,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翔实,说理清楚,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富不过三代”,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唯企业。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的兴替,社会的进程,几乎都存在这样的规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朝大厦,仅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即便在历史上号称盛世的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诸如此类,又有哪些能够长盛不衰?究其原委,关键就是制度建设缺失,接班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妥当。《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情况,“富不过三代”亦不例外。文章对此所作的分析可见一斑。
近读王渔洋相关资料。康熙皇帝除赐与王渔洋“带经堂”、“信古斋”外,还曾赐与他“存诚”、“格物”二匾额。据《香祖笔记》记载:康熙庚辰六月二十八日,蒙恩赐御书“带经堂”匾额,谨记于《居易录》末卷。今年壬午四月六日,再蒙恩赐御书“信古斋”匾额,回忆戊午夏初蒙恩赐御书“存诚”、“格物”二匾,已二十五年矣。二十五年中,三蒙御笔题赐堂额,荣宠愈涯。宋学士苏易简获赐飞白“玉堂之署”四字,一时辄侈为盛事。臣之蒙恩,何啻什倍。恭为摹刻,悬于蓬荜之居,而什袭御墨于宝椟,谨记颁赐年月,以示世世子孙,勿忘报称云。康熙皇帝赐匾,显示了对王渔洋的重视,同时也包含了对王渔洋的期待。“存诚”、“格物”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着薄,而其薄者厚,末之有也。“诚其意”即为“意诚”,以本人的理解,就是说做人心术要端正,“存诚”即为时刻保存自己的诚意。要做到“意诚”,就需要“格物”,就是要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达到“至知”,最后才能实现“修身”的目的,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康熙皇帝赐与王渔洋“存诚”、“格物”二匾的本意大概如此。
以此看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格物”、“存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存诚”、“格物”,实现“修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