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uantai.gov.cn/pic/2007_6_79142116.jpg
今天早晨,少海公园东南角的连椅上坐着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位就住在少海公园北面的少海花园,因为晨练的时候,几乎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他。老人高高的个子,每天早晨从少海花园到公园的健身器材上活动。有一次老人连续举了几次杠铃,就听到老伴叫他小心点,看老人不听,于是说了一句“都八十好几的人了,还拿自己当不伙子”的话,所以,我知道他住在这里,而且已经年过八十,但姓甚名谁我没问。另一位老人是第一次见,看上去年龄与前一位老人相当。当长长的一路跑着的队伍从甬路上过去以后,没见过的那位老人问:“刚才过去的人是你们那里的吗?”经常看到的那位老人说:“不是,哪里的都有,很长时间了,每天都跑。”
两位老人说的这支队伍,号称阳光团队。队伍的形成,完全出于自愿自发,具体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忆。据称,少海公园刚刚建成不久,就经常有人早晨喊着号子锻炼,在我的印象中,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固定的人员,则是近一年的事情,而阳光团队的取名,应该在稍晚之后。这支队伍的人数,开始的时候就是几个人,后来慢慢不断有人加入,逐渐扩大到二十几人,开春以来,天气渐暖,晨练的人多起来,这支队伍也迅速壮大,那些零星晨练的人纷纷加入这支队伍,我数过几次,最多的时候超过一百人,少也在五十人以上,不但喊出的号子声音宏亮激动人心,单是排出的队伍就有几百米远,看上去蔚为壮观,在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人群中,这支队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支队伍的活动非常有规律,近一年来,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早晨五点二十,他们矫健的身影一定会准时出现在这里。这个规律不仅我注意到了,相信经常来这里晨练的人都注意到了。有一次一位环卫工人就郑重其事在向人们介绍团队的情况。少海公园大小门口一共有九个,东西各一个,南面是四个,北面是三个,虽然雕刻着“少海公园”四个大字的巨型石头虎踞南面正中,从门口的设计和布置,似乎东门才是公园的正门。阳光团队的团友们居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公园北面,有的在南面,有的在东面,也有的在西面,甚至有的距离相当远。但是,无论他们住在哪个方位,距离有多远,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准时出现在东门。他们活动的规律一般是清晨五点二十到五十,长跑时间大约半小时,长跑的距离是围着公园转三圈。我问过别人一圈是多长,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后来我徒步量了一下,大约的是2300步,一圈大约是1700多米,跑3圈就是5000多米。跑完之后,便自由活动,大多数人都解散打道回府,那十多个骨干便聚焦在东门的小广场上,等候有线广播体操的音乐声响起。
队伍的气氛相当活跃,除去不时响起的嘹亮的口号声,团友们之间此起彼伏的说笑声也伴随在这支队伍的上空,以至感染着一旁晨练的人们。排在队伍前面的是这支队伍中比较固定的女队员,排在最前面的两位据说一位是团长,一位是主任。两位领导尽职尽责,不但经常带头喊口号,而且经常在一旁组织督促队伍和清点人数。每当跑到一个位置,便经常听到有男声高喊:“报告团长(有时候也喊报告司令,队伍设置了多少领导岗位不清楚,据现在听来的信息,除团长主任外,起码还有参谋长等)”,具体报告的内容一般就是人员到位情况等等。从上周五的《桓台大众》上获得信息,接受采访的对象有两个,一位姓李,叫李环,大概是团长,一位姓于,叫于海红,好象是主任。现在想来,接受采访的二位大概就是排在最前面的两位了。只是不知道哪位姓李,哪位姓于而已。
这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队伍中间,年长者已届花甲,年幼者黄发垂髫,不时会出现熟悉的面孔,有我的同事,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朋友和老乡。行进中,不时会有熟悉的朋友招呼我加入其中,体质所限,最终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有他们铿锵有力的号子声鼓舞,我急走的步子终于坚持了下来。我本来是一个懒惰的人,进入县城工作以后基本不再参加体育锻炼,即使是被逼无奈,最多也是应付一下。因此赚了个心广体胖脑满肠肥,体重直线上升,于是,身体的毛病也越来越多起来。当然,用心工作,过度劳累是直接因素啊。锻炼成为最经济的抉择。大约从前年8月开始,从老家抱来一条小狗,每天早晚,都要牵着小狗从少海公园的外围转一大圈。后来,小狗逐渐长大,偶尔见人就叫,弄得很是不爽。于是,便不再以遛狗的名义,而是自觉锻炼了。虽然体重下降和生理指标合格受多方面条件限制,近两年以来的锻炼肯定功不可没。而能够坚持下来,我想与这阳光团队的影响和鼓舞是分不开的。有时候我也想,假如没有这种推动,我能坚持下去吗?假如不能坚持,我的身体会怎么样呢?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其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事物才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关键就是坚持。时下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运动,阳光团队的作为不正顺应了这股潮流吗?所以,我感谢阳光团队,钦佩这些热心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