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要到来了,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粽子了。
在我的记忆中,粽子算是奢侈品。小时候,不仅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差,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不高,除去逢年过节,没有哪户人家能够象现在一样“吃饭讲营养”,“美食尽管吃”,和清明节的鸡蛋一样,吃粽子也是每年一道固定的程序——那时候年龄小,只知道吃粽子,不知道端午节,知道端午节还是因为吃粽子。
伯母是做饭的好手,包粽子也不例外。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能够包得出来,因为我们这里并不生产大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要想买到大米也不是件容易事。所幸伯父当时在县农机厂工作,所司职务需要经常去外地公干,于是便有了采购大米的方便条件。那时候,伯父伯母与我们在一起生活,两家合在一起有十多口人,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伯母就负责在家做饭。每当端午节临近的时候,伯母便早早拿出伯父买回来的大米、红枣和苇叶泡在斗盆里,准备下一骨碌线团放在一边。等大米泡过一段时间,伯母便系好围裙,先把泡好的苇叶拿在手里,然后再把大米和红枣放在苇叶上,轻巧地缠绕几圈,一个粽子就包成了,最后再用线把苇叶扎紧,放在当时并不多见的钢精锅子中开始蒸煮,不久,香喷喷的粽子便会呈现在眼前。顺便说一下,包粽子的大米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要用粘度较高的大米。不然,包出来的粽子是绝对不好吃的。
因为吃粽子,我记住了这个节日。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慢慢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知道了各地端午节不同的习俗。古老的传统,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
5月22日,《农村大众》在B2版刊登一篇题为《我国民间的“岳母节” 》的文章。文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每到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端午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感谢岳母的节日,因此又称为“岳母节”!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爱看”,不过,女婿们还是得小心翼翼。端午节这天女婿们要给岳母送咸蛋、酒、鱼肉等,以表达感激之意;席间女儿女婿要说些感恩孝顺的话。“送端阳”对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自家作客,那婚事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准女婿要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地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
端午送蛋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蛋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圆润可爱,寓意着吉祥圆满;蛋能孕育生命,象征生生不息,送蛋就是送福气。”
岳母节,这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过年来,各种各样的节日越来越多,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光棍节,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或许孤陋寡闻,如此众多的节日原来真的不知道。至于端午节的风俗,除去吃粽子、划龙舟之外,别的讲究还真的不知道。前几天与朋友闲说话,说端午节前母亲要带着鸡蛋之类去看望出阁的闺女,风俗习惯还有一些,此前从未听说。至于岳母节,这还真是第一次知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端午的旗帜下,也许还有更多的习俗发扬广大,说不定哪天,还会看到关于岳父节的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