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秸杆禁烧与大禹治水

(2008-10-02 16:04:09)
标签:

秸杆焚烧

大禹治水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尽管烟雾弥漫的境况大有好转,“云雾满山飘”的景象仍然在昨天傍晚时分出现。天空中烟雾缭绕,直到十时方散。喘气时嗓子觉得干涩,鼻腔突然受到焚烧作物秸杆味道的刺激,眼睛忍不住流下泪。也许这烟雾、这烟味又是别的哪个县刮来的,眼泪和鼻子的辛辣告诉我们,这股烟雾的发生地离我们不远。

    很早以前,或许是人们没能认识作物秸杆的用途,或许是因为当时生活生产条件所限,大秋作物和秸杆不仅不用禁烧,看到有焚烧秸杆的人,生产队还要以破坏生产论处。那些玉米秸杆靠上的部分用镰刀割下,生产队安排专人拉到场院中,晒干以后堆成垛,作为牲口的饲料。只有下端很少的被称为“茬子”的部分留在地里,由生产队长按照每位社员家庭人口的多少把地里的“茬子”分成一段一段,或者一垅一垅,用镢把“茬子”头弄出来。有时图省事,“茬子”头小了,生产队长也不允许。这小小的“茬子”就成了家中的烧柴。不仅如此,就是长在地里的草也一棵不留,拔得连根不留。那时候年龄小,家里人口多,哥哥们不在家,满地的“茬子”就靠我们干,尽管累得不行,一想到一家人要靠这些东西生火做饭,还是坚持着干完。

    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不再象在生产队时那样起早贪黑,就是劳动时间也大大缩减,粮食产量反而逐年增加,后来一亩地打一吨粮食也不在话下。作物秸杆再也不象过去成为宝贝那样,没有人为那几个“茬子”劳神。“茬子”再也不象过去那样,成为农家户户的烧柴。于是,焚烧作物秸杆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常常是把玉米秸杆上的玉米掰下,除去很少几家喂养牲口的人家留一些外,更多的家庭便是一烧了之。即使后来推行秸杆还田技术,最后耕地的时候,人们担心没有打碎的秸杆埋不到地里,仍然点上一把火,那经过机械挤压过的秸杆因为少了水分,燃烧起来更是彻底。后来我在乡下工作的时候,每逢过秋,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检查禁烧。几个机关干部,怎么能看得过数千亩玉米?常常是前面大吆呼喊“不准焚烧棒子秸”,每检查到一个有焚烧痕迹的地片,还要小声嘱咐村干部赶紧找机械耕掉,以免让更大的领导看到。这也是当时常用的一种手法,不仅是我,镇上的其他干部也用,别的乡镇上的干部也用,点子甚至比我要多得多、高明得多。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物秸杆禁烧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今年,前几年一直提,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效果一直不好。据说,每到秋天,焚烧作物秸杆产生的烟雾不仅令高速公路上穿境而过的旅客承受不得,飞机场上空的飞机也因此不得降落。从今年春末夏初开始,县里就开始部署作物秸杆禁烧工作。为此,县里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强化督查。各级财政为了鼓励农民群众推行秸杆还田,还拨出巨额专款帮助群众购买农机具。畜牧部门和养殖户们加大青储力度,为牲畜大量储备饮料。从玉米没有抽穗,村头地片上都挂上了禁止焚烧作物秸杆的标语,标语的内容从一般性地号召,到法律禁止要求,再到具体处罚方式与标准,应有尽有。比如“有烟必禁、有火必查、有灰必罚”,“田间焚烧秸杆、拘留15天”,“小孩点火、大人负责”等等,不一而足。前天回老家,沿途近20公里铺满玉米的公路边上,不时看到标明“禁烧指挥部”的帐篷和戴着“禁烧巡查员”袖标骑着自行车巡查的人员,据前段时间相关媒体的报道,我们县参与秸杆焚烧的人员达到3000。但是,到今天为止,县城的烟雾还是光临了两次。

    上次烟雾光临县城是在一周前。当时虽然有烟雾,并不呛鼻子,也没流眼泪。第二天上班与同事们开玩笑说只见烟雾不见烟,原是兄弟区县往里扇。这次感觉与上次不同,仿佛着火点与我们不远。但是,今天中午因事去相邻的外市的一个县,目之所及,几乎烟火一片。没有着火的地面,几乎清一色的秸杆着过以后剩下的柴禾灰。而与相熟的人说起今年的焚烧,最多的回答则是今年比往年强多了。我想,不错,付出的代价也的确大多了。为了达到焚烧的目标,为什么上到拘留下到罚款的办法都用上了,焚烧秸杆的火为什么就是扑不灭呢?

    大禹治水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在我国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束手无策,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请他负责治理水患。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流入大海,远古时候的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想想时下正在开展的秸杆焚烧,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总结一些经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