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0后,他是“钢铁战士”
作者:杨五星 王慧 张生 发布日期:2008-8-1 8:47:00 来源:桓台政务网
——记天津市消防总队战士、桓台籍现役军人伊晨
近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天津市消防总队对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消防官兵进行表彰,其中桓台籍现役军人伊晨因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近日,当记者在新城镇采访时,意外得知伊晨正好回家探亲,于是赶往新城镇邢家村对他进行了采访。
不畏艰险的“80后”
伊晨是桓台县新城镇邢家村人,今年24岁,2004年入伍后,来到天津市消防总队当了一名普通的消防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参加救援行动的官兵大多都是“80后”的年轻人。这些从小就被冠以“小皇帝”、“天之骄子”的“80后”,尽管已经成年,但在家里不少人还是属于被人照顾的“孩子”。而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成为肩负着挽救生命重任的使者,被当地群众称为“钢铁战士”,伊晨便是其中的一员。这位笑起来像著名跳水运动员田亮的年轻人,在11天的抢险救援中,共抢救出被埋压人员50多人。
5月13日晚11时,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仅仅30多个小时后,天津市消防总队接到命令:立即赶赴灾区参与抢险救援。伊晨和战友一夜未眠,紧急收拾行装,迅速赶往机场,于5月14日到达绵阳市。
绵阳市的安县,是地震中的重灾区。从绵阳市区到安县的桑枣镇,伊晨和战友平均每人负重三四十公斤,他们克服了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种种艰难险阻,徒步连续行军十几个小时,成为最早进入该地区的部队。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伊晨仍然为之动容,他说:“我们所有的人,没有一个双肩没有磨破皮的;没有一个两只脚不是血泡摞着血泡的。”可就是在如此疲惫的时候,伊晨他们别说抱怨了,连哼一声的都没有。
到达桑枣镇之后,伊晨顾不上喘息休整,立即投入到了抢救被埋压群众的工作中。5月15日那天,他和战友分组搜寻被埋压的群众,整整一天不曾休息。劳动强度大又面临断粮,由于气候原因直升机无法到达桑枣镇上空空投食物,伊晨一天只能分到两瓶矿泉水和几包压缩饼;夜深了,伊晨和二十几名战友挤在临时搭建起的小帐篷内,背靠背地睡;暴雨来了,帐篷漏了,他们没有可以遮挡的用具……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年轻的官兵们没有一个叫苦的。
“以命搏命”的救援
按照国际救援惯例,搜救人员应该首先保证自身的安全,然后才尽可能想办法救助他人。而伊晨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地震重灾区,如果大家要首先确保自身的安全,那么救人一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到达桑枣镇的第一个搜救地点是该镇的一所学校,当伊晨赶到现场时,才知道情况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地震灾害的想象极限。大部分的楼板、墙体垮塌,许多构件参差不齐地悬挂、连接在半空中,一阵风吹过来都感觉到四周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有再度坍塌的可能。可伊晨和战友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而是不顾危险冲上去。带来的铁锹等工具派不上用场,他们就用手扒碎石,用绳索拽楼板。经过5个多小时,一名被埋者终于被救出。
地震把桑枣镇的一座矿山震塌,17枚雷管被埋在了半山腰,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对灾区群众形成巨大威胁。伊晨和几名战友腰绑着绳子,从山顶溜下悬崖,拆除雷管上的引爆装置。山上的风力达六七级,一阵风吹来,人往往要在半空中来回摇晃,清除17枚雷管,伊晨和战友足足用了1天的时间。桑枣镇的三清村位置偏远,该村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被山体滑坡下的石头砸伤。为尽快送她到医院救治,伊晨和战友对她的营救,从早晨6时一直持续到傍晚7时,12名战士分为两组,轮流抬担架,几百米长的陡峭山坡,走了近1个小时。
“你们就吃一口吧”
年轻的消防官兵的铁骨柔情,给灾区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桑枣镇,伊晨和战友成了灾区人民的精神支柱——只有人民子弟兵仔细搜寻过确定不会再有生命迹象的时候,灾区群众才会彻底放心。
在一所学校搜救时,伊晨和战友被几名学校老师围住,老师们拿着自己做的饭非要战士们吃下。“你们就一口吧”,看到战士们以部队有规定而拒绝时,有的女老师甚至急得哭了。老师们没能拗过固执的战士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吃下自带的干粮。
5月24日,伊晨和战友完成援救任务即将返乡。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地群众竟自发组织起来跑到道路两旁欢送,他们买了一箱箱的水果送到子弟兵的车里;小学生们高喊着“解放军叔叔辛苦了,叔叔一路平安!”
伊晨还记得送别时,一名灾区群众这样对他说,是你们这些年轻军人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你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