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00年前后,我在报社供职,因为报纸征订事宜,经常去乡下。跑的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对于征订报纸的怨言。恰巧,当时正在读《五千年演义》,看到了北宋宰相寇准被贬官到河南陕县,遇四川张咏返京路过陕县,请教张咏治蜀经验时“《霍光传》不可不读”的故事。觉得不少人对于报纸征订存在片面的思维,来自《大众日报》的一篇言论文章,又对当时一些地方干部“没时间读书看报学习”的情况进行批评,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霍光传》不可不读”,刊登在当时的《桓台工作》上。近一段时间,《淄博晚报》发起了首届淄博读书节,刊登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于是又一次想起了“《霍光传》不可不读”的典故。
寇准做过北宋宰相,知道张咏治理四川政绩卓著,这次贬官陕州,恰遇张咏回京路过陕州,正好请教张咏治理蜀地的经验。张咏何等样人?对于当过宰相贬官到此的寇准肯定不好直言相告。于是委婉地告诉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认真的寇准自然想到张咏的谦虚,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这样一句话。于是回到官衙,找到《霍光传》反复阅读,最后看到“不学无术”的评语,不觉恍然大悟:张咏所言,肯定在此。于是,寇准发奋读书,终于返回朝堂,而且成为千百年来智慧的化身。前些年刘兰芳在广播电台说长篇评书《杨家将》,寇准就是其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
至于张咏如何评价寇准,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霍光,历史记载是非常清楚的。霍光是西汉武帝、昭帝、宣帝的重臣,曾任大司马大将军,是三朝元老,汉武帝曾把他作为托孤之臣。据《霍光传》载,刘贺一即位就行淫乱,霍光要行废立之事,又担心落下“忤逆”的骂名,想援引古例,却不知“伊尹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的典故,于是问了一句“于古尝有此否”。身居丞相之位,却不知周伊尹废太甲的故事,张开嘴让人看到地板,霍光的学问到底如何可想而知了。“不学无术”一说由此而来。
尽管霍光“不学无术”,历史对他的评价却甚为客观公正。霍光一死,汉宣帝因为霍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切如萧相国”而“善善及后世”,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沿袭了博陵侯的爵位,又封霍光的侄孙霍云和霍山分别为冠阳侯和乐平侯。即使如此,霍光的光芒并没有掩盖“不学无术”的遗憾。他的子侄虽然袭封晋爵,但他们不知道收敛自己益寿延年的道理,一味飞扬跋扈有恃无恐,最终遭遇灭门之祸也就是必然结果了。试想,假使霍光能够博学多闻,熟掌历史,约束子侄,虽不能永远富贵,性命无忧却是可想而知的。
读书使人明理,“《霍光传》不可不读”的道理大约在此。对每个人来说,在读书学习方面先走一步,走快一点,才能在工作中,事业上保持优势。读书学习就是吸取营养的过程,一旦体会到读书学习能使自己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乐趣,就能使自己进入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一旦步入这种境界,读书学习就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并伴随终身。相反,一个人不注重读书学习,就可能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思想落伍。领导干部不注重读书学习,爱好歌舞棋牌胜过读书看报,在酒桌上花的时间多于书桌前的时间,热衷小道消息而不愿交流学习心得,就势必会说起话来言之无味,空话连篇,办起事来违背科学,盲目决策,工作起来不知轻重,指挥起来不得要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学习使人充实,使人进步,也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具体实践中,“要我学”的读书学习不可能持之以恒,只有“我要学”的读书学习,才能坚持得下去。时下我们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搞好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不重视读书,不重视学习,实现科学发展是不可能的。一个封建年代的士大夫都能够从《霍光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作为新时代的人,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习惯而伴随终身呢?
开卷有益,读好书,好读书,值《淄博晚报》首倡读书节之际,让我们多读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