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题目,仍然与前几天写作博文《杜伊布阵与非法传销》一样,似乎余秋雨在正在进行的隆力奇杯第13届CCTV青歌赛作嘉宾点评歌手回答问题与刘建宏在央视电视直播中解说中超联赛风马牛不相及。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倒是二人在点评和解说中的位置和作用。
勿庸讳言,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将赛是中国最权威也是最悠久的歌唱比赛,不仅代表着当代歌咏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唯其如此,广大青年歌手也把能够在青歌赛上一展歌喉视作一件荣耀的事,能够作为嘉宾评委点评歌手自然成为自己学术水平与专业品位重要肯定。以余秋雨的文学成就和在当代文化界的影响,出任嘉宾评委可谓名至实归,而且从整体上看,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上的点评,的确体现出一种儒雅、博学和机智。
所谓言多必失。博学的余秋雨因为连续数届作为嘉宾评委点评青歌赛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因为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数以亿计观众的挑剔,因为他接二连三出现的口误,甚至是低层次的常识性错误,终于也招致了观众的厌恶。
我这样说根本不是怀疑余秋雨先生的学识,或许因为余先生的学识太渊博,或许在点评过几届后产生的在胸成竹,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上点评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青歌赛的主角是谁?评委的职责是什么?评委与参赛歌手的关系如何?看过几场比赛直播,我记住的只有余秋雨先生与徐霈东先生的点评,而对于歌手是谁?唱了什么?得了多少分数?甚至连编号却一概不知。当评委与参赛歌手的关系发生变化,观众关心的不再是歌手的演唱,而是面对评委的答题,是歌手回答不上问题是的窘态与评委点评中出现的错误上。由此观之,青歌赛已经演变成一档货真价实的娱乐节目。
前事不忘。参赛歌手们出现的失误、错误不再一一说道,仅余秋雨先生就曾连续数次成为青歌赛的热点。点评2006年青歌赛,余秋雨作为权威专家,将“仁者乐山”的“乐”(yue),念成了“le”。话音未落,就有观众打来电话:“余秋雨念错了,作为权威点评老师,不应该出现这样常识性的差错,余秋雨也念错别字,看来文化素质也好不到哪里去。”本届青歌赛上,余秋雨又屡屡“口误”,如称“孔子是战国后期人”,“但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等等。点评的目的无非是因势利导,把比赛一步步推向高潮,结果反而是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主角”。看过青歌赛之后,我也分不出是在欣赏比赛?还是在欣赏点评。
无独有偶,这种沾满文化气息的现象不知什么时候也蔓延到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与文艺相对的体育,特别是足球比赛解说上,好象主宰比赛的不是足球运动员,而是解说员。前几年,我曾写过类似的博文,表示了对解说员越俎代疱的反感。今天下午,2008中超联赛揭幕战开踢,央视体育频道转播了这场比赛。听着刘建宏那嘴里含着牛肉吐字不清喋喋不休逻辑混乱前言不答后语的解说,本来还算惬意的心情反而象堵上了块砖头。足球场上有越位之说,真希望这些越位的解说员下岗。不然,人家地方已经打出联播平台的旗号了,早晚有一天,这龙头老大的位置迟早会被人家取代的,这不是危言耸听。
还是用前些年流行的一句玩笑话结尾吧: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股东。点评青歌赛和解说足球赛正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