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老师郑杰文

(2008-03-14 05:43:41)
标签:

郑杰文

解读管仲

《齐鲁晚报》

鲁迅先生

文化

分类: 琐事留忆
 
    并非攀龙附凤,为的是留下下这段记忆。
    1981年3、4月间,我在北镇师专(现滨州学院的前身)读书。按照恢复高考后的教学大纲要求,师范类的学生要有毕业实习,与郑杰文老师接触的经历,就是这段时间我在家乡桓台一中做实习教师的时候度过的。
    说是老师,是因为他是比我高一级毕业留校的学长,毕业实习领队老师的助手,帮助我顺利通过了走上教育殿堂的第一站。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尽管与他的接触在实习以后就再也没有过。等我从师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郑老师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他在几年后考上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此后向别的同学打听,也没有得到过更多的关于郑老师的信息。
    参加实习的时候,我才18周岁多一点。因为年龄小,因为幼稚,因为知识的贫乏,也因为对于走上讲台的恐惧,跟随领队老师到实习单位的时候,大脑中一片混沌,对于即将开始的毕业实习,心中真的没有一点铺张。我承担的实习课程是讲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关于文化交流的杂文。虽然我是读文科的学生,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不过是机械的记忆,对于这些背景的深刻内涵并没有做到了然于胸。既然没有吃透教材,奢谈教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在写作实习教案的时候,尽管苦思冥想,始终不得要领,以至于审阅教案的时候,带队老师甚至表现出一种非常不以为然,给我教案的评价几乎是一无是处。感到渺茫的我有些昏头昏脑,不知所措,听到带队老师说不行的时候,顺嘴说了一句“哪里不行”,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领队老师的误解,震怒雷霆铺头盖脸。过了一会,领队老师走了,郑老师走到我身边,翻看着我写的教案,从鲁迅先生写作《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到教授这篇文章的目的,再到这篇文章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一一向我进行详细讲解,而且从教学的实战要求出发,对我的教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领队老师再次审阅实习教案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说,看来是不打不成才,一顿批评,教案的质量不就上去了。他只看到了实习教案的规范和完善,却不知道郑老师在背后付出的辛劳。后来走上讲台的时候,尽管班里有我从小学直到高中又倒流重上高中的同学就坐在台下听讲给我心理上带来了很大压力,课堂实习毕竟顺利过关。
    其实,郑杰文老师就是我在师专上学时的学长。他是七八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因为刚恢复高考,那时候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留校当了老师,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比较深的。他是临淄人,与我们县相邻,相近的地缘也使我对他从一开始就有好感。郑老师中等个,方正的脸庞略显黝黑,上身有点驼背,说话声音宏亮中略带一丝沙哑,每到吃饭的时候,总是看到他一手拿着瓷碗,一手拿着筷子,匀速地走向食堂。举手投足间,显出的那种博学、成熟、信心和稳重到现在仍然记忆清晰。特别是在实习生活中得到他手把手的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他的亲和力。
    昨天,《齐鲁晚报》刊登了一条消息:《郑杰文解读“改革家”管仲》。看到这篇文章,郑老师的音容笑貌不禁浮现在眼前,这桩近三十年的“旧事”也浮上心头。郑老师是文学博士,东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贴。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献研究,近年来出版《战国策文新论》等主要学术专著15种。曾多次到日本、美国及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讲学和访问,多年来一直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工作,对先秦思想和上古文化等研究尤其深入。在看过《百家讲坛》播出《马瑞芳说聊斋》以后,也曾经期待过忽然有一天,郑老师的形象会出现在那里。现在郑老师选择管仲作为解读对象,3月15日将在《齐鲁晚报》与山东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大众讲坛”上,开讲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这种期待或许成为可能。不唯因为郑老师曾经给予过我的帮助,也因为弘扬齐文化的需要。
    这件事情过去近三十年了,对于老师,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是经常的事。对于学生,却是能够改变人生的轨迹。也许郑老师早就忘记了这件事,甚至连他是不是记的有这么个学生也未可知。因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只是对我,对于其他遇到困难的学生,我想他都会这样帮助的。我想说的是,受人滴水,报以涌泉,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受条件所限,我不可能为老师提供些许帮助,但我会在心中牢记这件事情。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我与王培厚老师交往的一段记忆》,本意同样是记下人生中帮助过我的人的事。前几天,有博友“升华的青蛙”留言,说他就是王培厚老师的孙子。看到这条留言,自己颇是高兴,期待进一步联系后,能够有机会去看望王老师。都说网络是虚拟的,就是这虚拟的网络让我与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联系起来,谢谢网络,谢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祝他们健康长寿。
    现在是黎明了,窗外已经逐渐放亮起来。掐指算来,返学校参加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完毕回来的儿子此时应该快到济南,再有两个多小时就能赶回淄博了。我不知道他论文答辩和毕业设计的结果如何,但是我仍然为他能够遇到一位象郑老师一样的导师而祈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