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今天上午讯推出一档调查:在央视春节晚会4.5小时的时间中,您认为语言类与歌舞及其他类节目各占多少比重?消息称,央视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在大年三十晚上共享的一道文化大餐,每一年晚会会呈现出怎样创新精彩的节目,更是成为大家在春节前关注的话题。之前有媒体报道称2008春晚将调整时间,传闻以往1.5小时歌舞的歌舞类节目将变成1个小时,那么您希望语言类节目与歌舞其他类节目在宝贵的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各占多少比重呢?
新浪娱乐推出这档调查,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民意,提高春晚的质量。然而,本人以为春晚的质量高低不在于语言类节目的多寡,而在于节目自身的质量。如果节目质量顺应潮流,反映了改革发展的新面貌,即使整个春晚全部都是语言类节目,未必不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春晚从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尽管每年春节的文艺晚会过去总要引来无数的赞美和批评声,春晚的收视率是不容置疑的。唯其如此,在举办二十多年后,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大的提高,人们对于高品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谓一人难称举国心,不管媒体如何为当年的春晚造势,春晚一过,一如既往的赞美和批评总是不约而至。于是,在我国的文艺界,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年年诟病年年演。除去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实在也找不出更好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外,春晚已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于是,能否登陆春节晚会便成为众多文化界人士特别看中的事情。从最初的组织行为,到如今的市场化运作,依靠春晚一夜成名者大有人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春晚仍然为众多观众诟病呢?关键还在于过分的利益追逐。回想一下以往的春晚,有多少没有利益因素掺杂其中呢?从堂而皇之的广告,到沾满铜臭的贺年电话,甚至一些节目之中的台词,也与赞助挂上了钩。早年曾听说过一件事情,不知是真是假。据说是一名与央视春晚有关的人士答应,只要提供部分赞助,可是让某地一企业的产品在春晚节目中出现。联想到冯巩的一个充满了商业味道的节目曾登上春晚而且获奖,看来此说不虚。近些年,央视几乎每年都都搞春晚招标,春晚似乎已经成为央视赚取利益的摇钱树。在此情况下,导演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力,又承受节目不叫坐挨骂的担忧,难怪一如赵本山《卖拐》之类专门拿人开涮极不以人为本的节目反而成为最叫座的节目。真不知道这是春晚的悲哀,还是央视的悲哀。
当然了,既然是春节文艺晚会,娱乐大众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各类节目的科学编排搭配便成为晚会人士追求最佳效果而讲究的事情。于是,新浪娱乐推出的这档调查也就应运而生。至于语言类节目占多大比重合适,鄙人的观点还是依春晚的主题而定。春晚毕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除去娱乐外,教益受众也应该成为春晚一个应该注重的问题。春晚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舞台,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不讲下里巴人,必然导致曲高和寡;过分追求下里巴人,晚会的质量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语言类节目的多寡不是影响春晚成功与否因素,节目本身的质量高低才是更应该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快餐式文化泛滥的今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