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集结号》这个名字,是在一个多月前。当时县里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本人有幸被抽调到办公室帮助工作,有个同事带去去了一本关于电影的刊物。闲暇无事,信手翻看,看到的就是关于冯小刚以及将要上演贺岁片《集结号》的剧照和故事情节介绍。尽管本人对于贺岁片不十分感冒,也觉得电影这种表现形式虽然影响力远远落后于电视剧,毕竟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特别是看过情节介绍是关于战争体裁的,于是在刊物的赞美声中,也充满了对它的期待。
大概就在前几天,《集结号》终于首映,央视电影频道为此专门举行晚会,若干耳熟能详的影视明星粉墨登场,为冯小刚和《集结号》助威。不仅如此,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还打破常规,用前所未有超出人们判断的时间隆重介绍这部片子,而且由此引发了网民对央视此举的非议。随后,《淄博晚报》登出了冯小刚携《集结号》登陆淄博的消息,盛况如何咱无缘目睹,据说,冯小刚在那里与观众见面的时间只有20来分钟,当场票价因此上升了20元,众多拥趸莫不以一睹冯小刚尊荣为自豪。带着对《集结号》的期待,自然觉得这些也都是正常的,也更加盼望能早日看到令人心仪的《集结号》。
昨天,知道我有这个心愿的孩子告诉我他从网站上下载了《集结号》视频。听说这件事情,我也顾不上天时已晚,坚持看完。除去激烈的战斗场景和简单的情节构成,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也深不到哪里去,而且也没有体会到编剧和导演关于一个话题的沉重感。我不了解电影,不知道这种曾经让人们颇为喜爱的形式是如何被边缘化了的,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据媒体的评价,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其艺术性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实在不懂,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倒是看到有博客说某些地方似乎与《亮剑》、《拯救大兵瑞恩》等有一些雷同的地方,是不是抄袭,不敢判断。回味《集结号》的结构,似乎战斗的场面所占的时间又有些多,而且与后面的冷场和单调相比,也显得象个喝了什么奶粉的儿童,头大身子小,感觉不成比例。
这类体材应该能够拍摄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看过之后却没有了这种感觉。现在来看,这个故事似乎用连续剧的形式更容易发挥到极致。比如《士兵突击》,开头就是精彩的战斗场面,以此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在第一集占据的篇幅不短,因为是连续剧,感觉上就不觉得长了。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不一一例举。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同是电影这种形式,能不能拍摄得更好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英雄儿女》,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到现在放映,人们还是十分乐意观看,而且电影中的主人公乃至扮演者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所以,依我看,无论是冯小刚,无论《集结号》,同样充满了遗憾:冯小刚应该仔细研究一下《集结号》的结构,《集结号》应该拍摄成一部数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