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社会/纪实感动淄博山东孝子和谐社会 |
分类: 年度感动人物 |
李文华每天在学习和打工之余,都会去看望父亲,享受天伦之乐
山东孝子
李文华:带父求学的山大女硕士
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
“李文华对自己很‘吝啬’,省出的钱基本都花在父亲身上。她自己不舍得喝牛奶,却经常给父亲买牛奶,还对父亲说她不喜欢喝;她不喜欢打扮,买衣服也都是挑便宜的。文华对父亲的孝敬和关爱,是发自内心的。尽管不是惊心动魄的壮举,却是很多现代女孩子难以做到的。”李文华的一位同学对记者说。
据她介绍,自从李文华的把父亲接到济南以后,李文华经常买一些父亲喜欢吃的点心或煎饼给送去。如果没有及时吃完,看到要变质或已经有些变质了,就不让父亲再吃。“然而,文华并不舍得将那些有点变质的食品扔掉,就拿回宿舍,简单处理后,自己偷偷吃掉。”
个子不高、文文静静的李文华,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一袭白色的短风衣,一副黑边眼镜以及简洁的发型,能感觉到她身上浓浓的学生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静的女孩,却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李文华的父亲现在是这栋学生公寓的管理员,脸上同样写满了幸福,“来到大城市,长了不少见识,文华给我从头到脚进行了‘包装’,吃住的条件都比家里强多了,脸也白了很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还学会用微波炉了!”虽然李金功现在与另外一名公寓管理员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很简陋,但比起老家的旧房子,依然强了许多。“至少,不用担心透风漏雨,也很暖和。”
李文华说,“能够与爸爸一起生活,相互照顾,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今年25岁的李文华出生在桓台县周家镇的一个小乡村。在她2岁多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剩下奶奶、爸爸和她相依为命。奶奶身体不好,多年前就疾病缠身,让本来就很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
“从我记事起,奶奶的床头就没离开过各种各样的药盒子,奶奶每天都一把一把的吃药。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和年幼的我,爸爸一直没有出去打工,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回想起已去世的奶奶,李文华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爸爸很不容易,他1966年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没能继续读书。以前,是爸爸一个人撑着一个贫困的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能够让爸爸生活得好一点是我最大的心愿。 ”
“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女该做的事”
自从上大学后,李文华开始通过课余打工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那时,我主要是做家教,都是学校老师见我家庭困难帮我介绍的。后来,英语水平有了提高,就给旅游团当翻译,给一些公司翻译材料,多的时候同时干好几份兼职工作。”
李文华的辛勤努力,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能给家中寄去一些生活费用。
由于从小与奶奶、爸爸相依为命,李文华和奶奶的感情很深。上大学以后,多病的奶奶成了她心中最大的牵挂。在个人花销上,李文华极其“吝啬”,一天的伙食费才两块钱,衣服也是挑便宜的买。在同学当中,李文华的节俭显得很另类,但李文华从不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而自卑。“我的自卑都是表现在学习上,每当看到别人成绩比我好,就会很自卑。至于生活上,由于我的目标很低,非常容易满足,就不会觉得自卑。”
李文华把省出的钱,给奶奶买些好吃的和药,也给爸爸买些可口的。“其实,他们的要求很低,能吃点花生、煎饼什么的,就很高兴了。”
正当李文华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时,奶奶突然于2003年4月得脑淤血去世。由于长期操劳,李金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在济南读书的李文华时常为父亲担心,每次打电话都是打到邻居家,爸爸去接。爸爸话不多,总是说家里挺好的,让她别牵挂。“爸爸一个人在家实在太孤单了,即使有什么事他因怕我担心也不肯给我讲,就萌生了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的想法。”
“其实,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女该做的事,不该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应该把焦点放在我身后许许多多热心人身上。”李文华对记者说。
“爸爸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
带着父亲求学对于一个女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李文华却从不觉得自己辛苦,“我从小见爸爸生活得太苦,就想着早一点帮家里分担一些,爸爸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
李文华对记者说,老家里种着几棵香椿树,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爸爸采一些新鲜的送给亲戚朋友,剩下的都腌成咸菜,而且腌得特别咸,“我们每天吃饭就是咸菜馒头、馒头咸菜,最后都吃得有点想吐。在桓台一中读高中时,每次回家爸爸没有别的给我,就只能给我装上几大罐香椿咸菜。我就分给城里的同学,他们平时吃不到,都很喜欢,我就吃他们不愿意吃的萝卜咸菜。”提起这些,李文华依然流露出苦涩之情。
2004年5月,李文华把父亲接到济南。李文华先是把爸爸安排在了一位同学家的闲置房里,除了上课和打工,李文华剩下的时间就是陪爸爸。她陪着爸爸逛泉城广场、植物园、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 …“这些地方我原来从没去过,还是沾了爸爸的光,才领略了济南名胜的风采。”
然而,半个月过去,爸爸却待不住了,非要回老家看看。“爸爸多年来忙碌惯了,闲不住,而且担心我的负担太重。”
李文华心里特别难受,就琢磨着该给爸爸找点事做,“哪怕不赚钱,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就行”。于是,李文华开始千方百计给爸爸找工作。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李金功成为山大学生宿舍的一名管理员,父女俩终于能互相照应着生活在一起了。
“每天能够和女儿通通电话,吃顿饭,还整天和一些大学生在一起,感觉自己很有活力。”李金功在城市了生活近一年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他还幽默地将女儿比喻成“一棵寒冷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小松树”,并将对女儿的评价总结为一句诗“幼松迎寒强劲生”。
李文华认为,“孝道”就是真诚的付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尽管他们没有给我锦衣玉食,但却磨练了我的坚强个性,让我从小就懂得自强、自立和关爱他人。”
一直“被动”的求学路
谈及将来的打算,李文华说,“我还没想过,只是考虑做一份稳定的工作,那样才可以有精力照顾爸爸。我从不奢求富贵,只想与父亲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日子。其实,近20年的求学路,我也一直很被动,有几次甚至是‘被逼’的。”
20年前,李金功就把5岁半的李文华送到邻村上小学。“那时,我年龄小,长得也小,老师都不想要我。而我担心见不到奶奶和爸爸了,也不想上学。但爸爸对老师说,你们先把她留下吧,她能跟得上(功课)。”
就这样,瘦小的李文华开始了极不情愿的求学生涯。“每天,要与同村的小伙伴穿过一条河,走很远的路去上学,很辛苦。但老师对我很好,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学习。”
李文华说,在她的人生路上,有多位老师曾真心帮助过她,让她感受到了慈母的温暖。
至今,李文华还记得她的第一位老师王素桂。“王老师见我最小,很‘另类’——不爱说话,穿着寒酸,而且爱哭,遇到不会的题总是三番五次地问,就特别照顾我,还经常将家里的衣服改一改,给我穿上。”
第二位老师陈秀凤也在李文华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的第一件毛衣就是陈老师给改做的,现在还保留着呢。第一次吃到零食,也是陈老师给买的。”
爸爸和奶奶生活的艰难,让李文华从小就有了早早读完书找份工作养家的念头。“初中三年级,是我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李文华说。
临近中考前,李文华听说一个消息,“读中专三年就可以工作,而读高中就只能考大学”,于是她决定读中专,“早点自立,帮帮爸爸”。然而,她的老师几乎都不赞同她的想法。有一次,桓台一中的校长到周家镇初级中学去办讲座,李文华的班主任将李文华的情况告诉了那位校长,并推荐她为保送生,那位校长爽快地同意了,并带走了李文华的档案。
李文华听说后,急了,多次找老师“讲道理摆事实”,希望老师能去要回她的档案。“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失眠。”李文华一宿没睡,只想着怎么要回自己的档案。第二天,她甚至让班主任带她去桓台一中找校长“理论”。教导主任见劝不动李文华,就找了一辆车,说“我陪你去,但如果要不回来(档案),就没办法了”。
最终,李文华没能“论”过校长,她一路哭着从县城回了家。就这样,李文华被“逼”着上了高中。老师们都劝她,“眼光要放远一点,有困难大家可以帮助你”。
1998年,李文华考入山东财政学院经贸英语专业。“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改变了我的人生。”李文华说。
同样的情况在李文华大学毕业的时候又出现了。一心想工作的她又在老师的一步步催促下考了研,进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有辅导用书,都是老师提供的。”
如今,即将毕业的李文华已通过山大的试讲,“留校任教已基本确定,只是还没签协议”。工作确定了,李文华又萌生了一桩心事:她想给父亲找一个老伴,让父亲晚年过得更幸福。她觉得,自己即将参加工作,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父亲身边,有个人和父亲一起生活,相互照顾,自己才能完全放心。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她在忙碌之余,开始四处托人给父亲找老伴了。
前一篇:天上真的能掉下掉馅饼吗?
后一篇:通存通兑·黄金周·新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