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记者近日在山东省沾化县采访发现,这个不足40万人口的欠发达县,除了一名县长、六名副县长(其中一名挂职)之外,竟然另有15个县长助理。从新华网报道的口吻看,记者对沾化县此举颇有微词。引用当地干部群众的话说,“县政府从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直到第二十二把手,沾化县政府领导班子快成了‘千手观音’”。
至于沾化县的干部配备到底如何,本人并不清楚。之所以不清楚,一是因为本人不从事干部管理工作,二是不在一个市,各地的情况可能略有不同。配备如此多的县长助理,虽然略感意外,想想到也无可厚非。县长助理是什么级别的官?在最近进行的公务员工资理顺工作的对应关系中,有县处长级、副县处长级、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就是没有看到有县长助理级。既然公务员待遇级差中没有这个序列,那就说明县长助理根本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官,根本不在“二十四节气”。既不带行政级别,又不在正式的编制,多数是因为工作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岗位上不违背党委政府的政策,下不增加财政负担,设置这么一些岗位,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从结构上分析,“县长助理”在语法是个偏正结构,“县长”是偏,“助理”是正,说白了,这一职务的真正含义是“助理”,而非“县长”,“县长助理”无非就是帮助县长处理工作的。不带行政级别,就不能享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除去沾了“县长”二字的光,这“助理”也真的算不了什么官。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对这个不在“二十四节气”的“官”趋之若鹜呢?无非还是看中了“县长”二字。时下官场称呼流行简称,正式在任的县长,人们会简称为“×县”,“县长助理”也就被人们简称“×县长”,听上去给人的感觉,虽无县长之实,却有县长之名,对于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说,这名头的确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既不违背上级精减职数的精神,又满足了一些人的虚荣心,何乐不为?
然而,设置如此之多的县长助理,虽然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总有它存在的理由。本人不否认新华网报道的真实性,但仅靠“有群众说”、“一名干部对记者说”、“有工作人员表示”云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未免牵强。沾化县的干部群众中有没有与这些说法相左的意见?我觉得肯定会有。如果写一篇反驳的文章,也去采访一些支持多设县长助理的人员,那还能证明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吗?从业已结束的省、市、县、镇党委换届工作看,各级党委对领导班子职数的名额是有严格规定的。增加职数已不可能,再想一个即不违反政策规定,又能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办法,又有什么不可理喻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设置几个“县长助理”无可厚非,如果谁都可以弄个“县长助理”当当,那它对于人们还有什么影响力?沾化的做法,问题不在于设置了多少“县长助理”,而在于是不是提高了办事效率,是不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看来,设置几个不关痛痒的“县长助理”也未尝不可。
2010年11月3日注:再次温习本文,突然想起不久前听到的笑话。有人对县长助理进行重新定义:帮助县长治理副县长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