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是不可忘记的

(2007-06-23 16:20:02)
标签:

感悟随笔

职场

调研

随笔

吹毛求疵

杂谈

文化

分类: 琐事留忆
  编修《桓台县志》的工作,从三年前就开始了,那时,我还在报社工作,虽然单位成立时间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县里发展的过程,续写县志,报纸的报道自然是重要的佐证。而且,作为一个机构,报社也已经经过了十来年的发展,在县志中,记录报社自身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当接到续修县志通知的时候,专门安排了一名细心的骨干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确保提供的材料真实、全面、可信。
  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工作岗位也有了变动,对续修县志的工作也淡忘了。前几天,在办公室浏览资料,偶然看到县志办编写的《桓台县志》“宣传工作”部分,因工作关系,不免注意了一下。不看不要紧,一看倒真的发现有些地方与事实有所出入,有的应该记录其中的内容也没有体现。于是,打电话咨询了县志办的负责同志,转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位负责同志立即安排原先负责这部分的同志与我联系,解释了相关的事宜,但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又用体例要求来加以说明。本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对于所谓的体例也不甚懂,但是既然是县志,全面和真实是起码的要求吧?何况我反映的事情只能为县志添彩,提高志书的品位。经过说明,与我联系的同志答应让我把情况局面写下来,等修订时再作参考。
  事情到此,似乎已经结束,同事听说后表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我也觉得没必要太认真,不打算再费心劳神。回过头来,觉得事情不能这么稀里糊涂过去,县志毕竟是历史,别说事情与自己有关,即使无关,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把情况反映上去。于是,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1、第二部分“社会宣传”中,需加入“1989年11月,《农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题为‘走出故道——桓台县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记实’的文章,对我县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进行宣传,引起较大反响”。
  在全国性的报刊上以整版篇幅刊发宣传我县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这本身就很有说服力,据我所知,这二十多年来专门宣传这项工作的报道,这是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篇。而且,《农民日报》采访这篇报道的记者刘江波先生因此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非常亲切。

  2、第三部分“新闻报道”中,有以下内容建议考虑:

  ①1988年1月3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分别在一版头条、二条位置刊登文章,报道我县开展民俗改革的消息,向全国推广我县开展民俗改革的经验;

  这两篇稿件是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法昶先生采写的。

  ②199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桓台县基本解决卖粮难》的消息,对我县各级在建成吨粮县后为农解忧的做法进行报道;

  ③1991年9月6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引题为“为官建筑之乡,不搞近水楼台”,主题为“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的消息,并配发题为“为桓台的干部叫好”的专评文章,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连消息加评论,占了当天《经济日报》一版大半个版面,此后,因为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桓台成为全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典型。需要说明的,这件新闻的挖掘,是本人与时在县建管局,现任广播电视局副总的孟先生一同商定的,虽然最后的采写我们没有参与,但线索以及一些基础材料却是我们提供的。

  ④原文“1992年,《桓台报》、桓台电视台……”中,“桓台报”正式创刊是1993年7月1日,原文所说与事实不符。

  上述事实是否能够被采纳,是县志编辑们的事。也许还有更多的同志会发现其他的需要加上的内容,因为毕竟这些年桓台在外的宣传有品位层次的太多。以此来看,一部县志初稿,仅宣传一项就有这么多值得商榷的内容,全部书稿还会有多少呢?如果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去对待,历史将会向未来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虽然不能妄谈位卑未敢忘忧国,也不能说做了这件事就是负责,但是对待历史是来不得半点相当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