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建设的支点

(2007-02-01 06:01:33)
标签:

支点

文化事业

大县

文化建设

王渔洋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建设文化大县,是近几年县委根据市委建设文化大市的部署提出的目标。作为文史届的委员,自然十分关心文化大县建设。因为,文化不仅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终点。不少委员在讨论中就文化的支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本人也有同感,但事后想来,这也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所谓文化的支点,我的理解就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总的抓手。主张目前缺乏支点的观点认为,尽管目前文化事业比较繁荣,渔洋文化品牌建设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建设文化大县来说,不培养自己的品牌,不培养自己的人才,拿不出自己真正的代表,说没有自己的文化支点并不为过。
  会议结束了,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分析目前我县的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其实支点还是存在的。比如如火如荼的群众文化,就我所知,从县文联成立以来,不仅此前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一些协会走向了规范,一些文化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文联旗下已有八大协会。这些专业协会在全县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座落在县城各个角落的舞蹈绘画艺术学校,行走于乡村中的庄户剧团,他们从群众中来,从居民中来,不仅丰富了全县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繁荣了全县的文化事业,有的专业水平甚至在全省性的比赛中也得到了名次。比如布满全县鳞次栉比的画廊,形成了县城的一个奇特现象。它们的出现,虽然带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但是对于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作用非凡。比如,文化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王渔洋研究,不仅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且从此前的自发状态逐步纳入了规范,等等,虽然还有发展的扩大的空间,毕竟各门类都有了自己的立足点,尽管这样的支点显得有些微弱,甚至勉强。因为,它们都找到了赖以生存和发展切入点。
  文化既是精神之父,也是体制之母;既是经济发展的根,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越来越突出。挖掘地区文化资源,提升人文素质,对于增强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是无可争议的。因此,确立文化建设的支点,对于建设文化大县,增强综合实力,意义非凡。
  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不同的社会层面也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和标准。以王渔洋为例,王渔洋是清朝初年文坛领袖,是神韵说的创始人。他在诗歌创造上,打造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官至刑部尚书,除去年轻时生活在社会基层以外,应该说他始终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因此,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即使有的反映下层社会的作品,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在形式上的要求和限制,更是一般百姓所能掌握。所以,王渔洋作为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做到普及则是有比较大的难度。这大约就是“阳春白雪”。与王渔洋同时代的蒲松龄,情况则大大不同。蒲翁也生活在清初,也是一生追求科举。但他的命运与王渔洋截然相反,直到七十多岁才小有斩获。也许正是他在社会下层生活的经历,使他对下层民众的生活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写出深入社会喜闻乐见的《聊斋志异》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他也因此被喻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浅显易懂,受到民众的欢迎,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下里巴人”。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么高,除去《聊斋》的文体特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到了使“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结合点。而王渔洋所缺乏的就在于此,王渔洋研究所缺乏的,也在于此。由此看来,说我们文化建设缺乏支点的说法就可以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