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踏湖
马踏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40
  • 关注人气:8,2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新闻同行

(2006-11-08 07:26:43)
分类: 琐事留忆
  也许这样的想法和经历注定了与新闻的结缘。在中学和党校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之后,县委宣传部公开招聘新闻干部。看了看招聘简章,我的条件也符合,于是从单位开出介绍信,到县委宣传部报了名。据说,当时报名的有40多人,参加考试的是30多个,复试时有10多个,虽然我并没有考第一,但最后录取的,却只有我们两个。于是,我正式地与新闻工作结缘。
   新闻科的工作职责顺序,一是队伍网络建设,二是上下的通联,三是自己写作稿件。而工顺序与此正好相反。因为,当时在我们县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通讯员很多,其中不乏高手,作为新闻科的工作人员,自己如果不能在上级新闻单位多发稿,发重稿,怎么能够有说服力?于是,凭着年轻,开始了向上级新闻单位的冲击。白天,经常掊上面来的记者出去采访,要写作也只有晚上。细想起来,在宣传部工作的四年时间,午夜以前入睡的时候基本没有。特别是1990年,县里建设吨粮县,各地来桓台采访的记者非常多,有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六家新闻单位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写作,白天陪人家采访,晚上就回家自己写。那时候新闻单位多主张独家新闻,不喜欢一稿多投,别说没有复印、打印,就是复写,不熟悉的编辑看过之后也会把稿件枪毙,所以,只能抄,虽然抄稿件费了许多时间,但是稿件却在每一次的抄写当中都有所提高。果然,自己的名字一次次变成铅字,自己采写的稿件一次次变成无线电波,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平均每天都会有稿件在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干了四年宣传部,在上级发表的新闻稿件最少也在千篇以上,而且登上了《人民日报》;由我和孟凡玉同志采写的《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一稿在新华社和《大众日报》刊发后,引起了有关领导和《经济日报》山东站长于勇的重视,他去山东铝厂采访时,让铝厂宣传部的李部长电话通知我,他要来桓台了解一下情况。于是,我找了三四个单位才借了辆破面包车,去铝厂把于勇老师接到桓台,了解情况,深入采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1年9月,《经济日报》才在头版头条刊发“为官建筑之乡,不搞近水楼台,桓台县干部不建私房不住好房”的新闻稿,并且配发“为桓台的干部叫好”的短评。这篇新闻稿和短评占了当天经济日报一版的近三分之二的面积。此事已经报道,引起了各级的重视,我们县也成为全国的廉政建设典型。尽管在后来的时间里,作为这条新闻的发掘者,并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人,自己挖掘的新闻能够登上中央新闻单位的头条,为县里的工作出了力,自己的心中还是颇为高兴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现在回想起来,那四年的时间,应该是我人生当中最充实的时期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新闻结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