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百家讲坛》,播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康震先生主讲的《苏轼·少年成名》,看过之后,觉得康老师所讲尾尾动听,不仅讲解了苏轼少年成名的情况,也讲了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作为一个学过中文,对于古典文学也有所了解的人,的确非常喜欢。但是,喜欢之余,也有几处地方觉得值得商榷。
其一,关于苏轼、苏辙的起名。康先生在解释了苏洵为他俩起名“轼”和“辙”的意思后说,“轼”是古代车子前面的一块横木,“辙”就是车子过去以后的轮印,对于车来说,“轼”没有大用,并不重要;“辙”简直就是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听过之后,觉得这样的解释似有不妥。词典的解释,“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本人以为,既然是用作扶手,就绝对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是乘车人非用不可的依靠。而“辙”,词典则有四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有两种,一是车轮压出的痕迹,二是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对于第一种意思,是对车辆过后的一种肯定;对于第二种意思,它的意思同样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因此,从这两个字的本来意义讲,对于苏洵为什么给两个儿子起名这两个字,无非是寄寓了他对儿子做事要扎实,为人要厚道,要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之人的要求和期望,而康先生说“轼”和“辙”稍微有点用和基本没有用的说法肯定值得商榷了。
其二,讲解中说,“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其中的历练应作何解?本人以为,历,自然是经历;练,当然是磨炼。历练,就是经历磨炼。既然是说历炼,那就不仅是读书了。而苏轼和苏辙在这时候到底经历了多少读书以外的事情呢?
第三,关于“千载难逢”。康先生说,“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这里的“千载难逢”,似乎也与实际不太相符。科举制度始创於隋,确立於唐,到苏轼兄弟参加考试不到500年。而他们参加考试的时候,宋朝开国刚过百年。康先生如此说,无非是想说明“制科”考试的难度和苏轼才华的优秀。但是,如此夸张也有点言过其实了。岂不知,过度赞美也是不太恰当的。当然,这一点本人一是为了凑文章,二是有点鸡蛋里找骨头了。
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虽然有点作秀,但自己的感受还是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