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螟蛉之祸

(2006-08-26 06:25:59)
       知道螟蛉,是从螟蛉之子开始的,起初,只是知道有这么个词,意思是无从理解的。后来才知道这个词语的出处。据《现代汉语辞典》载: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的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诗经〉上也有记载。古人误码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做义子。为知道更多关于螟蛉的知识,于是上网查阅。得到了以下的文字。
       蜾蠃是一种胡蜂,尾刺是一种强效麻醉剂。把螟蛉(一种像蛾子的昆虫)捕来,蛰过之后,把卵产在螟蛉的身上,再用泥土封住。等卵长大后,吃掉沉睡的螟蛉,小蜾蠃就破“土”而出了。《诗经·小雅·小宛》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怎知这个中玄妙,误以为蜾蠃不产子,抱了螟蛉来抚养,此后便把养子称为“螟蛉之子”。为什么蜾蠃抚养螟蛉,破土而出的“螟蛉”会跟蜾蠃长的一模一样呢?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经仔细观察研究,竟探得螟蛉之子的真相。可惜当时的科学太不普及,他的解答竟然未能被世人了解和接受,也或许是传统社会《诗》的影响太大吧。直至近代,印光大师还称:“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然而,古人称养子和“螟蛉子”的时候,语气上好象还是有差异的。大概称“螟蛉”的时候,都稍稍有些贬义和责难的意思。
     《旧唐书》载:昭宗某某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卒,三军立其兄重荣子行军司马珂知留后事,引起了王重盈二子陕州节度使珙和绛州刺史瑶的不满,偏此时太原李克用又来插一手,上奏力挺王珂袭爵、职。马上就有王行瑜等人跳出来“言珂螟蛉,不宜缵袭。”(见《旧唐书》卷二0
      王珂原来是王重荣兄重简子,过继给重荣。重简为王氏后人鄙夷,大概其母出身不高,懒得再查。毕竟那是太原王氏,第一流的高门望族,再查下去,可能就是一部家族内部勾心斗角的血泪史了。
     可最没想到的是,一个“螟蛉子”的故事,竟引发了唐末一场几欲颠覆朝廷的大动荡。昭宗时经历了黄巢起义的李唐已是千疮百孔、朝夕不保了。重盈二子与珂争河中,珂慌忙向太原李克用投去橄榄枝,李克用为了未来女婿卖力地上下奔走,颇有成效。珙便说服素与李克用有心结的邠州王行瑜等联合举兵讨珂和李。珙等人自己打输了,转念怨恨起昭宗偏袒王珂并委以重任,便联合起来攻打京师,谋废立之计,却又败于李克用。
      一计不成行,再生一计。王行瑜弟行实、行约共说枢密使骆全瓘,欲把天子挟持到他们的大本营邠州(当时河中已被朝廷接受,绛州为李克用占领)。不料又被以李茂贞为首的一帮早就心存谋反之意的人得知,这帮人想趁火打劫,以勤王的名义,趁机挟持皇帝。两拨人在承天门街吵的闹哄哄,皇帝出面登楼欲平息乱局,却引发三方大战,帝同诸王及卫兵逃往定州。后在定州、盐州及李克用和王珂的帮助下,终于平息了混乱,重返京师。至于王珂亲迎李克用之女,又与李茂贞斗争数年,便是后话了。
      虽然唐末割据势力强大,朝廷的实权有限,但要攻打京师还是需师出有名。而“螟蛉子”不幸成了群雄争霸的借口和导火索,实在有趣。
       这些都是历史了。其实在今天,类似于螟蛉的事情也太多。冒名顶替有之,攀龙附凤有之,依附挂名有之,拉大旗作虎皮者亦有之。细看起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貌合神离者居多,因为想做螟蛉之类,多数都为一己之私,或为利益,或为前途,或为仇恨,不一而足。更有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者,其作为更比螟蛉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以此论之不合情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是,当然回过头来看本末的时候,这与“螟蛉之子”有何区别呢?
    注:文中资料不少搜于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