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甘露之变”的又一篇关于品读易中天的文章,觉得甚是华美,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昨天天读6月15日《光明日报》4版的一篇文章:《坏已书》的启示。文章说,“坏已书”语出《晋书。陈寿列传》,故事大体是说“陈寿撰魏蜀吴《三国志》凡65篇,是人称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让人感兴趣的不是以《三国志》闻名于世的陈寿,而是因“坏已书”的夏侯湛。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
对于古人“坏已书”,我不敢自比,更不敢妄评。但是,看到比自己水平高的作者和文章,尽量做到见贤思齐也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我想,在这里引用这个故事的用意也就在这里吧。因为,坏已书是需要勇气的。
“甘露之变”品评易中天的文章有两篇了,文章颇有见地,写出了我想写可是写不出的文章,于是产生了自愧弗如的感觉。仁兄何方神仙?出手成章,语辞修美。品人论事,一语中的。由此看来,定是一方鸿儒,惭愧。虽然我也有中学语文教师的经历,可是过去了这么多年,留在思想中的也没有什么了。此前曾就职于一家新闻单位,见一属名方丈者的文章,读罢甚是感动。于是此名记于心中,想打听名姓之后,登门拜访。不曾想,不久之后在单位碰到了一名来送稿的学生,虽然自离开后从未相见,相见之下,却认出了是二十年前从教时的一位学生。闲谈之下,一名同事和我介绍:这就是你要找的方丈!一听之下,大吃一惊,想不到心仪的作者曾是学生。幸甚,愧甚。
于是想起教学相长的故事,心中也就释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