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如何绕开产能过剩这道坎
(2009-05-21 00:39:40)
标签:
财经 |
政府把GDP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上,至少从当前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导致产能过剩。但是搞基建,大家仍有顾虑。现在一些县级城市在修飞机场,还有一些二三线城市规划修地铁,但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这些基建对有的城市来说并非绝对有必要。但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一旦启动,对于当前GDP的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长期来看,大家仍会担忧会不会形成产能过剩?假如几年后,当地老百姓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提高,飞机场仍能获得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如此看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在长期来看也能发生成熟效应,起到引导未来消费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结果。
但是我们的扩大投资出现了一种多元开发,甚至是四面出击的情况,能不能达到理想结果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些地方政府拿到了资金,但却没有明确的投资计划。这样一来,未来能否在扩大投资问题上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以“大干快干”的姿态来做。产能过剩一定是伴随着产业的粗线条发展,没有一套认真的规划,对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并不明确。只要是认为在短期内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
我们容易把“国计民生”这个词意义扩大化。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提到这个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曾经一度银行业也被设计为国计民生的行业,所以只能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具体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到底是民营资本进入哪个行业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危害,这是需要严格论证的,不应该盲目把外延过于扩大。我认为在很多产业都是可以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政府要做的不应该在里面“抢”,而是把空间进一步让与民营企业才对。
国有经济很大的问题是打造不出一种类似“百年老店”这样的企业,没有形成具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品牌企业。我们应该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这类家族式的企业,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空间,不能“总看他不顺眼”。把这些企业搞好了,才有可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有国际品牌的企业。国外很多国际型企业都是从家族企业走出来的。
从中国来看,在当前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中的确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关注中小企业,关注下游生产制造的企业。但对于下游的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再就业还是在产值上,税收上他们的贡献度都会非常大。现在他们的贡献度和从银行获得的资金量是很不匹配的。比如,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占银行贷款约为10%到20%,但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全社会的60%,解决就业超过70%。从金融资源上来讲,这的确很不对称。
我曾经谈到过国内的商业银行是由于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差,在对待中小企业中就存在“把洗澡水和婴儿同时倒掉的情况”。十几家企业,可能有五六家企业有风险。银行现在却没有这套机制把剩下的相对好的企业从这10家里面区分出来。往往“宁可错杀一千”,全都不贷。前段时间我们说不看财务报表看“新三表”,电表、水表、海关报关单的表,这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银行怎么样来创新机制非常重要。
但我们现有的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服务中小企业上确实不太灵活,并且也不愿意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这是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未来金融市场还应该再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也好,外面的资本也好,包括台湾一些银行,都可以形成进一步的竞争,如此一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就能得到缓解。
从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来看,还存一个经济结构的问题。从全社会、从商业经济的增长来看无非是供求两个方面。
第一,从供给角度来看,作为企业或产业,要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我认为从技术更新方面入手或许更有价值,提供更多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同的产品。
第二,从需求方面来讲,我们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培育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使消费者形成有效需求来刺激市场规模。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我们很多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都非常强,一定程度形成了产能过剩。金融危机下外需又出现急剧回落,回落的外需加上国内较弱的消费者能力,产能过剩的风险自然加剧。
短期看,可以依靠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我们要形成消费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这是长远选择。但这不是马上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培育。包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给消费者提供贷款,包括一些保障性政策,完全可以这样去培育需求。从扩大消费的路径来看,未来农村市场是比较重要的。